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2021-06-23 08:43:30)
标签:

传统文化

古典文学

孟浩然

五月豪情

清欢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晚泊浔阳望庐山》《入峡寄弟》《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送吴悦游韶阳》《送陈七赴西军》《田园作》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是孟浩然写自长安落第归来的心情和未来的打算。开篇先述说平素最赞许陶渊明,而自己却栖栖于京城路上为功名奔波;继写欲忠事明主而不得,便为孝侍老亲而归来,委婉地慨叹了自己的不遇;最后想在朝诸友表明他要学陶渊明和许由,隐居田园,不再出仕。

诗题全唐诗校:“一作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按,诗云“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不知此次入京求仕失利,的在何年。仲夏:旧历五月。汉南园:当为浩然家园,即涧南园,因在汉水之南,故名。首旧:年老之旧识。
高士传:指关于高士的传记,非专书之名。作为专书,嵇康、皇甫谧皆有《高士传》,成书在陶渊明以前。
嘉:赞许。陶征君:即陶渊明。晋安帝义熙末年,朝廷曾征召他为著作佐郎,不就。故人称其为陶征士或陶征君。颜延之有《靖节征士誺》。
耽:沉溺。
“予复”二句:《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栖栖,忙碌貌。
中年:四十岁左右。丘壑:丘山幽谷,隐士所居。
上国:全唐诗校:“一作十上。”
当炎夏:全唐诗校:“一作冒炎暑。”
采芝:犹采药,隐者所好。南涧:《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薪,南涧之滨。”
因声:托人寄语。谢:相告,致意。
陶渊明《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愿言海诸子,从我颖水滨。”

鉴赏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以旷达的态度排解满腹的惆怅。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晚泊浔阳望庐山》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全诗简淡自然、空灵无迹,颇有随笔的味道,而在随意挥写间,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

注释
浔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挂席:张帆。
郭:外城。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白话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创作背景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之后,自越州返襄阳,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晚泊江边眺望庐山,发思古幽情而作此诗。 

赏析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名家点评
《吕氏童蒙训》:浩然诗:“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来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但详看此等语,自然高远。如“松月生夜凉,石泉满清听”,亦可以为高远者也。
《王孟诗评》:刘云:不经造意作。
《唐诗广选》:谢曰:诗有韵有格,格高似梅花,韵高似海棠。欲韵胜者易,欲格高者难,二者孟浩然兼之。
《唐诗援》:只如说话,而当代词人为之敛手,良由风神超绝,非复尘凡所有。王曰:前半偶然会心,后半淡然适足,遂成绝唱。
《唐三体诗评》:后半写“望”字,闲远空阔。
《唐贤三昧集笺注》:一起超脱。不拘泥于对法,自是盛唐本色。
《历代诗法》:意匠浑沦,不可寻枝摘叶。
《唐诗别裁》:已近远公精舍,而但闻钟声,写“望”字意,悠然神远。
《岘佣说诗》:五律有清空一气,不可以炼句炼字求者,最为高格。如襄阳“挂席几千里”,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石遗室诗话》:夫古今所传伫兴而得者,莫如孟浩然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诸语。然当时实有微云、疏雨、河汉、梧桐诸景物,谋于目,谋于心,并无一字虚造,但写得大方不费力耳。然如此人人眼中之景,人人口中之言,而必待孟山人发之者,他人一腔俗虑,挂席千里,并不为看山计。自襄阳下汉水,至于九江、黄州、赤壁、武昌,皆卑不足道;惟匡庐东南伟观,久负大名。但俗人未逢名山,不觉其郁郁;逢名山,亦不觉其欣欣耳。
《唐宋诗举要》:一片空灵。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入峡寄弟》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入峡寄弟》以追述与诸弟在家读书,未知行旅之艰为开端,转而叙写了水路进蜀时的艰险旅况,描绘了崖壁峭立、激流交注、猿声凄切的三峡景色,抒发了作者思乡忆弟的真挚情感。这首诗情景相生,感情深沉。作者向诸弟倾诉途中感受和思乡心曲,表现了旅人的一种典型情感。

注释
入峡:指进入长江诸峡入蜀。峡:指长江流经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险隘地带,其中最著名的有巫峡、巴峡、明月峡等。弟:指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和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感情很深。
尔:一作“汝”。
湍险:指在急流中行船的危险。湍:急流。
垂堂言:指古谚“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汉书·司马相如传》),意思是富家子弟懂得自爱,不坐堂前檐下,以免房上的瓦掉下来砸伤自己。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会击伤人,故以喻危险的境地。
行旅:旅客。弊:困,疲乏。
禹功:大禹开凿三峡之功。大禹治水,疏通江河,传说他开凿黄河三门峡,连同长江三峡也附会为他所开凿。
潈(cóng):众水相入交会之处。
凡:只是,不过是。几宿:几次过夜。
浦(p):水口,江边。摇:一作“思”。摇动,这里作引动。归恋:归家之思恋。
失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躯体,失梦魂意为梦中魂归故乡。
明月峡:在今湖北巴东。峡口南岸壁高四十丈,壁上有圆孔,形如满月。《太平寰宇·山南西道·渝州》:明月峡,在(巴)县东北八十里。李膺《益州记》云:广阳州东七里,水南有遮要三槌石,石东二里至明月峡,峡首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圆孔,形若满月,因以为名。
鹡鸰(jí líng)原:比喻兄弟。鹡鸰:一作“脊令”,鸟名。《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离阔:阔别。星难聚:参星和辰星,一在西方,一在东方,出没各不相见。借以比喻彼此隔离。
因:依凭。君:指被托咐寄诗的人。南楚:指江陵、襄阳一带。《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说,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书此:写下这首诗。示:一作“寄”。乡园:家乡。

白话译文
先前我和你们,读书不常出门。
不曾冒过激流的危险,哪理会坐不垂堂的古训。
从这次出来游历江湖,艰辛困苦难以一一述陈。
峡中往来的旅客疲弊不堪,幸赖大禹开凿之功至今犹存。
两岸峭壁耸立起上千座险峰,湍急的水流在万条壑谷涌奔。
我来这里总共才几天,没有一夜不听到猿的啼声。
江边宿息时归思依依,船只行进中落魄失魂。
明月峡中泪水沾湿了衣裳,原野的鹡鸰使人断肠伤神。
离得太远星星也难相聚,晚秋季节露水越来越深。
趁着先生顺流直下南楚,写下这首诗寄给家乡亲人。

赏析
一至六句写在旅途中回忆在家读书时的情景。诗人青少年时代和诸弟在家闭门读书,攻读儒家经典。读书之余,也学剑、弹琴、游乐。兄弟们同室求学,携手共游,融洽无间,情深谊厚。但那时毕竟未历风险,以致连“坐不垂堂”这句话的意义也不理会。及至出门游历,其艰险程度,真是一言难尽。
七至十二句写游历三峡的所见所闻。这次远游,他乘船逆江而上,经宜昌而入三峡。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之地,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两岸山势峻奇多姿,虎啸猿啼,气象万千。这时诗人心灵完全沉浸在雄奇壮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十三句至二十句写进入三峡所见所闻引发的怀乡思弟的情愫。当夕阳西下,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猿猴啼叫,不免激发心中凄凉心情。诗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甚至梦中返回故乡。特别是来到明月峡时,因峡名明月联想起“团圆”,想起“鹡鸰原”的典故,深感独身在外的凄凉,记挂着弟弟们,不禁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两句表明诗人的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在思乡之际,碰巧遇到一位要返回襄阳的同乡,于是便写了此诗,请他捎给弟弟们,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爱心。
此诗描写入巴蜀三峡时的艰险,抒发了作者远涉江湖之苦和怀乡忆弟之情。题中的“弟”指作者弟弟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与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作者这次经三峡正当深秋,诗中“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正是对三峡险境的高度概括。“浦上”以下各句则触景生情,由入明月峡而思念与家人团圆,见鹡鸰在原而感伤兄弟分离,感情表现得自然、真挚。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

所思在梦寐,欲往大江深。
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
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
不见少微星,风霜徒夜吟。

注释编辑
扬子津:《清一统志·扬州府》:“扬子桥在江都县南十五里,即扬子津,自古为江滨津要。”《元和郡县志阙卷逸文·淮南道·扬州》:“瓜洲镇,在(江都)县南四十里江滨……遥接扬子渡口,自开元以来渐为南北襟喉之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长山:《清一统志·镇江府》:“长山在丹徒县南二十五里,上有灵泉,下流与练湖通,溉田甚广。”
建业:全唐诗校:“一作梦寐。”按,此诗内容不关建业,以作“梦寐”为是。
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江水深。”
京口:即润州治所,今镇江市。
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
茅山洞:指茅山蓬壶、玉柱、华阳三洞。
《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星:全唐诗校:“一作隐。”按,作“隐”则声调协畅,疑是。
星霜:以星回斗转、霜露更迭喻时光迁移。星,全唐诗校:“一作风。”劳:全唐诗校:“一作徒。”按,此句浩然自述己况,以作“徒”为是。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
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
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
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是作者为赴京应进士举的丁凤送行所作。全诗通过对丁凤才学的赞许,既抒发了对贤才被遗弃在野的愤懑,也表白了自己要求出仕,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

注释
丁大凤:丁凤,孟浩然同乡友人,行大,故称丁大凤。进士赴举:赴进士科的考试。张九龄:字子寿,唐代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李林甫所谗罢相。
鹪鹩赋:晋代张华所作赋名。《晋书·张华传》说,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寄托志趣。阮籍读后赞叹说“王佐之才也!”于是名声始著。这里用以比喻丁凤的辞赋。鹪鹩:鸟名。
负:怀有。王佐才:辅佐帝王治国的才干。《汉书·董仲舒传》:“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无以加。”
十上:多次向皇帝上书。《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唐代文人求取功名,除应举,还可上书献赋。
翻:飞。摧:毁坏,损伤。祢衡《鹦鹉赋》:“顾六翩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
故人:指张九龄。
岐路:岔道。出仕和隐居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故称岐路。“岐”、“歧”通。迟回:迟疑徘徊。《后汉书·邓彪传》:“故昔人慎于所受之分,迟迟于岐路之间也。”鲍照《放歌行》:“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作品译文
我很欣赏你写的辞赋,你身怀辅佐帝王之才。
可惜没有显贵的援引,多次上书都落空归来。
闲困家园岁月催人老,展翅飞翔羽翼易折摧。
老朋友现正在朝居官,仕途上切莫犹豫徘徊。 

创作背景
丁凤将赴京应进士举,作者写这首诗为他送行。观此题“呈张九龄”及诗中“故人今在位”语,知此诗当写于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至开元736年(二十四年)之间。

鉴赏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一五九卷第十六首。此诗是作者为丁凤赴京应进士举送行所作,所以诗中首先称道丁凤的才学,勉励他积极进取,求得功名。同时这首诗又是献给正在朝为官的张九龄的,所以又有请求张九龄对丁凤加以援引之意。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以前,孟浩然也是每试不第,并多次上书献赋终失意而归。诗的中间四句不仅是说丁大凤怀才不遇,也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全诗既抒发了对贤才被遗弃在野的愤懑,也表白了自己要求出仕,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送吴悦游韶阳》

五色怜凤雏,南飞适鹧鸪。
楚人不相识,何处求椅梧。
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
安能与斥鷃,决起但枪榆。

注释
韶阳:南朝陈置韶阳郡,治所在阳寿县(今广西象县),隋平陈,废。见《隋书·地理志下》。
凤雏:以五色凤雏比吴悦。
《禽经》云“随阳越雉,鹧鸪也。飞必南翥,晋安曰怀南,江左曰逐隐。”注:“鹧鸪,白墨成文,其名自呼,象小雉。其志怀南,不北祖也。”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送陈七赴西军》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送陈七赴西军》赞扬陈七素有大志,一闻国家有难,即从戎请缨,万里赴边。歌词中处处流露出浑健壮逸的意境,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的感情,预祝友人早日凯旋,也抒发出诗人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

注释
此诗选自《道光中卫县志》。陈七,未详,当为行七。西军,约指驻安西(今新疆一带)的军队。
非常者:非凡的人。
碌(lù)碌:平庸,一般。
鸿(hóng)鹄(hú)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鸿鹄:鸟名,飞得高远。
蹉(cu)跎(tuó):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
书剑:指文才武略。
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侵。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京国:京城。
何当:何时可以。
献:献功。
凯(ki)还:胜利归来。

白话译文
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
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
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
我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才胜利归来?

赏析
首联,诗人从生活经验上远远起笔,说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干些小事,无所作为,以消除友人对仕途失意的愧恨,为后文的称颂勉励作好铺垫。首句的“吾观”二字,把这一生活经验,说成亲眼所见,表达得斩钉截铁,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联由普遍转到个别,具体写友人的抱负和遭遇。前后两联意脉贯通,应接严谨。“鸿鹄志”三字是对友人的称赞,也是诗人“冲天羡鸿鹄”的勃勃雄心的表露。“蹉跎”一句,为友人申述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现了诗人宏图难展,碌碌无为的苦闷。
第三联由感伤转入豪放,用数字对举法构成顿挫。“一闻”对“万里”,再着一个“忽”字,把友人不计得失,急于国难,努力争先的精神和形象,表达得很是鲜明。
最后以反诘句终篇,扣住题意,表明自己也将进京寻找前程,并预祝友人旗开得胜,早日献功阙下。
全诗浑健壮逸,当为孟诗别调。此诗的情绪比较复杂,它一方面赞扬了陈七素有大志,一闻边关有敌入侵,便立即争先从军,万里赴敌,以身许国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预祝友人早日凯旋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抒发了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全诗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田园作》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鸪,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田园作》写远离尘嚣、恬静朴素、高士为邻的田园生活,及书剑无成、空老家园的感怀,表现了其渴望仕途进取与保持独立人格的内心矛盾冲突,抒发了他胸怀大志而无人举荐的悲愤感慨。该诗抒怀言志,一气浑成,语言质朴而多用偶句,格调冲淡却有壮逸之气,故能给人以味久弥醇之美感。

注释
隔尘喧: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先:先辈,指自己的先祖。养:涵养。
卜邻:择邻。近三径:原作“劳三径”,宋本和《全唐诗》作“近三径。”
植果盈千树:《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注引《襄阳记》:“(李)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粤:语助词,无意义。推迁:时间推移。
三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书剑:读书击剑,指文武兼能。
已:原作为“空”,宋本和《全唐诗》为“已”。
寡悟:少悟,犹言难以理解。此就“未遇”而言。
冲天:《韩非子·喻老》:“有鸟止南方之阜……虽无飞,飞必冲天。”
羞鸡鹜(wù):《楚辞·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羞:原作“嗟”,宋本和《全唐诗》校作为“羞”。
劳歌:劳作之歌。
乡曲:犹乡里。曲,乡以下的行政区划。
朝端:朝臣之首。
扬雄:汉成帝时蜀人。好学深思,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事见《汉书》本传。

白话译文
陋居远离尘世的喧闹,先辈生活得淡泊素朴。
选择邻居靠近高贤,种植着上千株果树。
到了我却任凭时光推迁,年已三十还没有被知遇。
学书学剑都已为时太晚,在田园把岁月白白耽误。
清早起来独自多有感怀,白天坐着常常少能解悟。
羡慕冲天而飞的鸿鹄,羞当鸡鸭只知争食物。
对着金马门望穿双眼,唱着劳作歌走在采樵路。
穷乡僻壤没有知己,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
谁能替才比扬雄的人,推荐上一篇《甘泉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时诗人30岁左右,隐居裹阳涧南园田园所作。虽命题为《田园作》,其实并不完全是反映田园生活的。

赏析
这首诗叹息怀才不遇,无人引荐,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首四句写隐居田园的恬淡美好。“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自己家园的房屋虽然破旧,但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这是介绍自己家室居住的条件。“弊庐”用陶渊明《移居》“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意,言其破旧不堪,说明自己居室条件的简陋。“尘喧”指尘世的喧嚷,与陶渊明《归田园居》中所说“尘网”及《饮酒〉中所说“车马喧”同义,用一“隔”字将“弊庐”与“尘喧”联系起来,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高洁情怀。正因为家居简陋,远离尘世,所以诗人自祖辈以来就一直在这里过着恬静素朴的田园生活。“恬素”既指恬静素朴的物质生活,更指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而这又是由祖辈流传培育起来,如今又由诗人继承发扬下去的,可见其渊源有自,历史长久,并非自今日始。着一“养”字,与“隔”字相映,深刻而具体地描写了家居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状况。“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接着写家室周围清幽宁静、高雅美好的自然环境。据《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铩》载:西汉末年蒋诩隐居后,于舍中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又《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载:吴丹阳太守李衡在故乡龙阳县龙洲上“种甘橘千株”,临死时对儿子称这是可养家的“千头木奴”。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明自己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有大自然赐予的众多果树可养家活口,不必为生计而疲于奔波。进一步写出家园环境的消幽宁静,衬托出自己情怀的高雅美好。那来往高人雅士的竹下小径,那象征君子风范的众多甘橘,也就是陶渊明所赞美的“三径就荒,松橘犹存”的桃源境界;也就是屈原所称颂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行比伯夷,置以为象”的寓托自已高洁志向的橘树精神。起首四句,生动具体地勾划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抒写出自己高尚的情操,暗示出自己远大的志向,似淡实浓,为下文转入写自己的志向作了很好的铺垫。
田园生活是“恬素”美好的,家居环境也是清幽宁静的,然而“俱怀鸿鹄志”、“忠于事明主”的诗人,此时却“未能忘魏阙”、“魏阙心常在”,身在田园,心在朝廷,还是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的。“粤余任推迁, 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空暮”,笔锋陡然一转,由“恬素”的田园生活跃向内心世界的抒发,奏响了怀才不遇而渴望展示雄才的悲壮之音。已到而立之年的诗人却毫无所成,从小读书习剑,本拟报效国家,现在为时将晚,只好虚度日月,空老家园,感到莫名的悲哀。“任推迁”表明时间逝去的迅速与无情,“犹未遇”抒写怀才不遇的惋惜与感叹,“时将晚”与“日空暮”,对举,深刻地揭示了诗人不甘虚度光阴而欲入仕却又无可奈何的内心的痛苦与矛盾。正因为这样,诗人早起晚坐,常常心事重重,难以排解。抬头仰望,他羡慕那冲天高飞的鸿鹄;低首俯视,他鄙弃那争食逐利的鸡鹜。鸿鹄喻志向远大之人,鸡鹜比凡俗平庸之辈。两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将诗人胸怀大志而羞与世俗争利的 高尚情操具体明白地抒写了出来。然而“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入仕作官,为国出力,实现理想的希望渺茫难期,只好隐居乡里,采樵度日了。“望断”二字十分传神,将诗人那急欲入仕的迫切心情活脱脱地抒写了出来,跃然纸上,如现目前。唱着劳动之歌,往来于樵采之路,与“望断”的迫切心情强烈对比, 其失意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亦活画了出来,鲜明生动。但诗人并不想老于田园,无所作为,所以最后四句再次强烈地表示了自己希望入仕的迫切愿望:身处穷乡僻野,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之上又缺乏有力的亲朋故旧,没有人像当年爱惜扬雄那样,在君王面前替他推荐《甘泉赋》。这里诗人以扬雄自况,也希望走以辞赋干谒人主进入仕途的道路,因而慨叹无人推荐他入朝,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其迫切求仕的欲望与怀才不遇的惆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深沉的呼喊和痛苦的哀叹,回肠荡气,十分感人。
这首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显示了孟浩然诗歌平易、朴实而清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诗歌只是写家居田园,慨叹无人引荐,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思想内容并不算深厚丰富。但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写却细致入微,亲切真实;由田园生活的“恬素”高雅,到内心世界的矛盾不安,从功名事业的早晚萦怀到对希求引荐的迫切愿望,层递自然,意境浑厚。全诗虽多处用典,但自然妥贴,十分巧妙;两处比喻的应用,抒写情怀,生动形象;“书剑时将晚”以下十句采用对偶句式,具有音韵和谐之美。

253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入峡寄弟》《田园作》等8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