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2021-06-07 10:15:21)
标签:

传统文化

古典文学

唐诗王勃

夏之梦

腹有诗书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观内怀仙》《长柳》《铜雀妓二首》《羁游饯别》《易阳早发》《深湾夜宿》《泥谿》《晚留凤州》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观内怀仙》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
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谿。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玉架】1.犹玉格。称道长的书架。 2.美石制的栖架。
【残书】谓未读完的书。
【金坛】1.道教供奉神仙的坛。 2.拜将的坛。 3.句曲山山洞﹐道书所称洞天福地之一。在江苏省金坛县。
【旧迹】1.亦作"旧迹"。亦作"旧迹"。 2.陈迹;遗迹。 3.引申为前人的规矩。 4.前人的或旧时的墨迹(指书画)。 5.水流的故道。
【石髓】即石钟乳。古人用于服食。也可入药。
【羽翼】1.翅膀: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 2.辅佐;维护:羽翼吾道。 3.党羽:羽翼众多。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长柳》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晨征】清晨远行。
【烟磴】1.亦作"烟磴"。 2.云雾中的石级。
【云关】云雾所笼罩的关隘。
【钓歌】渔歌。渔人所唱的歌。
【客行】离家远行,在外奔波。
【无与】1.不给予。 2.犹不跟,不同。
【愁颜】犹愁容。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铜雀妓二首》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铜雀妓二首》是王勃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描写了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两首诗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情思愁苦,格调沉郁。

赏析
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情思愁苦,格调沉郁。
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铜雀妓二首》

其一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注释
铜雀妓:原指曹操的歌舞伎,后成为古乐府曲调名,也叫《铜雀台》。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
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
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平生:往常。
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
歌梁:《列子》有这样一段记载:古歌女韩娥到了齐国雍门,以卖唱混饭吃。后来她离开了雍门,可是人们感觉到她的歌声还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歌梁”出于这一故事。这里实指舞庭。俨(yn)然:庄严的样子。
西陵:指曹操的墓地。松槚(ji):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白话译文
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当年的歌舞席和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赏析
诗看似写铜雀台,实际上是写生活在铜雀台的人们,写威武一时的魏武帝,写曾经在魏武帝面前笙歌艳舞的歌妓们。前四句先是交待铜雀台的地理位置,气势壮阔;接着用人与物构成鲜明对比,流露出深沉的人世沧桑的感慨。颈联用物与物作对比,“舞席”已不复存在,曾经舞影翩翩、轻歌阵阵的场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房梁——过去场面的见证物还没有倾塌。上一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场面,下一句叙述眼前的凄清冷景,有人去楼空、转瞬即逝之感。最后引发深深的感叹,感叹生活在深宫歌妓的悲惨命运,她们才是最令人同情的。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分别构成对比,人与物对比,物与物对比,在回忆过去繁盛与热闹之中展现眼前的衰败与冷寂,艺术效果非常明显。

名家评价
清·屈复《唐诗成法》:上“金凤”、“铜雀”、“漳河”、“邺城”写得如君王仍在,忽接以“无处所”二句,如梦方醒。“西陵松槚”添一“冷”字,正与“金凤”二句对照。“谁见绮罗情”再问一句,孟德有知亦应失笑也。
清·谭宗《近体秋阳》:语简而尽,意浅而至。故曰:言莫奇口头,理莫窅于见前。不独诗,然而诗为甚(“台榭”句下)。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初日君臣,惟沿粉黛,百篇一色,蜡味索然,及乎“四杰”开津,渐流情节矣。各取对起,已紧凑,三、四最浑,神韵绝尘,结亦稳静,惟第五稍为生晦,未振齐梁。二、三、四淡雅,而情自黯然。结总缴仍顾“无处所”字绪。李白由曰:五句固似生晦,然意承三句,六句承四句说,故亦未足为嫌。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铜雀妓二首》

其二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注释
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深宫:指铜雀台。
层城:指深宫。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
锦衾(qn):锦缎的被子。襞(bì):折叠。
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高台:指铜雀台。
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庾信《拟咏怀》诗:“徒劳铜爵妓,遥望西陵松。”

白话译文
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酉北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3] [4] 
创作背景编辑
《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作者曾由洛阳去冀州游玩,途径铜雀台,见陈迹而顿生盛衰之感,于是创作了《铜雀妓二首》。

赏析
第二首开头“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
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而此时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自然不能为他人歌舞、修饰容貌。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更可悲。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名家评价
明·陆时雍《唐诗镜》:子安才雄,五言律往往有一气浑成之势,律自不得拘得。看渠一意转合,视之平平,拟之难到。中晚之视初唐,六朝之视汉魏,俱若此矣。
明·钟惺《唐诗归》:浑秀出脱。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至此才是真律调。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神满极矣,运词更以识胜,所以难及。
明·邢昉《唐风定》:凄婉无繁辞,以淡为神。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此以古题作近体而不失古意,较之比邻拟乐府者,几于金矢之别也。初,魏武遗令中有“台上设帷帐,朔望上食奏乐,汝等望我西陵墓田”之语,故是诗专就此一段写出、闲挑冷逗,似弗欲深刻讥议,而讥议自切。斯便是古意所在,俾后世君公将相,不免情痴如阿瞒者,稍于此得一知解,其提撕警觉之功,埒于西方文字矣。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羁游饯别》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
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客心】1.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2.与本心相对之心。
【江干】江边;江岸。
【别恨】离别之愁。

译文
在早晨清静的石台阶前木瑾花开得很繁盛。夜里,窗外密密的细竹呈现出一片冷清清的样子。在饯别的洒宴上,琴声悦耳,消除了离别引起的怨恨。在分手的江岸上,风景入目,便离别的欢乐留驻在你的脸上。客人呢?宁愿跋山涉水,不怕劳困的走完这遥远的路程。而我呢?却被那长长的客居在外的归思所缠绕而难过。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易阳早发》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易阳早发》王勃写去西蜀途中山间拂晓的景致。作者抓住拂晓寂静清凉的特点,把山中的主要景象缀连成章,微妙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上的愁闷。诗句笔法简练,用词精工,意境幽深而峻丽。
注释
易阳:今河北永年县西。
饬(chì):整顿,整理行装。侵晓月:即拂晓。与下句的“候残星”相对,二句犹言披星戴月。
奔策:策马疾行。候:迎候。
危阁:高阁。指阁道。寻:依附。丹障:如朱色屏障的山岭。
回梁:曲折的桥粱。属:依托。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
凉飙(bio):一作“商风”,即秋风。 

白话译文
清晨,月亮还没有落下,(我)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天上残星点点,(我)已经扬鞭而行。
道路两旁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时时映入眼帘,红色绿色的屏风形的山峰上偶尔有一座楼阁,有一间房屋。
突然之间,看不清对面的树形,原来是山中云雾缭绕,阻挡了视线。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峰也失去它原来的挺拔之姿,迷迷蒙蒙一片。
凉风又一次吹到脸上,这时才感觉到夜色已悄然而至,只见空山之中,萤火虫飞来飞去。

创作背景
此诗是作者因作《斗鸡赋》被唐高宗逐出长安,去西蜀路上所作,当为咸亨元年(670年)左右,是作者《入蜀纪行诗》三十首之一。作者感于路途景致,有感而作。

赏析
这首诗布局巧妙,展示出全天的旅行过程,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注重写景角度的交错变换,从不同时间、不同的光影效果加以描写,因而诗人笔下的景物变幻多端,瑰丽神奇。
首联通过对出行时天空景色“晓月”、“残星”的描写,突出时间尚早,诗人旅途艰辛,长途跋涉不辞劳苦。“饬装”、“奔策”又把出行动作化、具体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笔势突兀,句法挺拔,不落俗套,气势壮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也是古人所谓的“突起”。因而明代陆时雍评价说:“如此起句,是大家数。”(《古诗镜》)
颔联从山顶上的“危阁”、“回梁”写起,描写旅途中见到的景色,突出其特点:奇、险。蜀地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被赋予诗人的感受——“危”、“回”,准确而新颖。“丹障”、“翠屏”描绘出山峰的不同形态、不同色彩,表现出诗人新颖独到的写景技巧。
颈联写诗人透过云雾观景,大树、山峰都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具有隐约朦胧之美。“迷”、“失”写出诗人对山中特有景物的奇妙感受,写景角度的不同,从“云间”、“雾里”观峰看树,突出一种迷离朦胧的状态。
尾联诗人强调夜色降临,暗示一天的辛苦将告结束。这两句极为巧妙,没有直接道来,而是借凉风的不期而至,诗人才意识到时间已晚,才看到夜萤乱飞。此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游兴正浓,兴致勃勃,陶醉忘时的情态。行文巧妙,凉飙至、夜萤飞唤起诗人的时间观念,从一个侧面说明诗人已完全沉醉在大自然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此诗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它既有永明体写景生动、锤炼精工的特点,又吸取了魏晋古诗的气骨,是王勃诗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首。

名家点评
清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十二:“危阁寻丹嶂,回梁属翠屏。”……语皆雄伟。唐人之气象风格,至此而见矣。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深湾夜宿》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释
深湾:蜀江津渡。作者客剑南时江行曾宿于此。诗题旧注云:“主人依山带江。”
【津涂】亦作 津途,道路;途径;门径。【巨壑】1.指大海。 2.深沟大谷。
【村宇】村舍。【危岑】高峻的山峰。
【理楫】1.亦作"理檝"。 2.修理船桨。 3.谓举桨行舟。
【山女】生长在山区的姑娘。调砧:捣衣。古时丝织品经捶捣后始可制衣。砧,捣衣石。

赏析
巨壑危岑,滩声树影,绘尽蜀江山村津渡景色;江童理楫,山女调砧,复写尽蜀中江村风情。异乡景色风情,逼出结联游子乡思。然绝无悲愁之感,所以为初唐之音也。结联平仄未尽妥帖,是五律初成声调未严之迹。“时”字当仄。
在“理楫”和“调砧”之前加上“暮”和“夜”字,这不是诗人信手拈来的,而是经过深思后写出了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天已入暮,江上的船工还在辛勤地划船;夜已深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打衣裳。这是一幅让人深思的图画,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作了现实主义的反映。作品第三联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孩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服,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泥谿》

弭棹凌奔壑,低鞭蹑峻岐。
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
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
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
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
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

《泥谿》是描写泥谿一带山水雄奇艰险的景象。诗歌开头刻画急流峻岭畏慑行人的情态,接着描绘船出峡口与马行斜岩的情景,最后慨叹行旅的劳顿。诗人运用出色的对句进行描写,并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诗歌主旨,在艺术形式上此诗还留有宫廷诗歌的痕迹。

注释
泥谿(x):溪水名,又名龙溪水,一名龙门溪。谿,同“溪”。
弭櫂(m zhào):按住船桨。弭,按。凌:渡。奔壑(hè):涧峡中的急流。
低鞭:低垂马鞭。蹑(niè)峻岐:攀登高山。峻岐,峻峭,指高山。这句是说由于山险峻,不敢扬鞭催马快行。
峰磴(dèng):通往山顶的石阶。
溜急:水流湍急。船文乱:船行水面所荡出的纹溜称船文,因水流湍急,故而纷乱不齐。文,同“纹”。
骑影移:坐骑的影子随着山路的倾斜弯曲而不断变化。
翠渚(zh):草木葱绿的小岛。
山照:山中的夕照。丹崖:被夕照映红的山崖。
蘋(pín)浦:生长蘋草的水边。蘋,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亦称“大萍”“田字草”。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露泣:露珠滚动。泣,一作“泫”。竹潭枝:生长在深水岸边的竹枝。据《蜀水考》载,泥溪南流与竹溪水合,“环溪多竹”。
泛水:坐船在水上漫游。
劳歌:指劳动者所唱的民歌。后引申为劳生之歌。凡抒发政治失意,生活不得安定的怨愤的诗歌,都叫劳歌。这里即用此引申意义。

白话译文
渡过奔腾的溪流,停下船来换乘马匹,低垂着马鞭小心翼翼地在险峻的山间小路上攀登。
回首俯视,山下江涛像要冲出江岸一样惊险;举目仰望,通往山顶的石阶仿佛没入云彩高不可攀。
山下水流湍急,航船划开的水波马上就变得紊乱;山上岩石横斜陡竖,身下坐骑的影子飘忽不定。
水流相激形成的雾霭笼罩着翠绿的江渚,山中的斜阳映照着色彩绮丽的崖壁。
微风从溪水边蘋草的叶子上生起,露珠从水潭边竹子的枝叶上一滴滴地滑落。
坐船骑马在江上飘荡、山中游玩虽是美事,但船工、马夫所唱的又累又饿的悲歌又有谁能够理解?

创作背景
《泥谿》当作于王勃被逐出长安、南下入蜀之后,时间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前后,大约与《麻平晚行》作于同一时期。 

赏析
这首诗刻画了泥谿山水雄奇艰险的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诗人牵马登上高山的岔道,面对江涛、峰磴、船文、骑影、洲渚、蘋叶、露珠等,发出了“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的感慨。结句用对比的方式表现了劳动者的辛苦。诗人自愧的心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关心同情及为劳动人民的苦难鸣不平的思想也从这两句诗中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这里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描写虽是停留在表面上,但在初唐初步繁荣的社会中,作者看到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的这一极不合理的现实,并用诗的形式把它如实地反映出来,恰恰证明了王勃的高明之处。这正是诗人眼睛向下、笔触伸向下层人民的典型范例。
此诗在艺术形式上还留有宫廷诗的痕迹。为了适应排律的要求,诗人对语序句法进行了调整,如第二联和第五联,就是重新安排了语序而符合排律的措辞标准。诗人还安排了一连串出色的描写对句,将水行的危险和陆行的危险相对。这些对句所表现的景象固然奇异、美丽,却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奇特景象及细节的观察,而是通过句法曲折而获得新鲜的感受,这正是宫廷诗的旧习。

名家点评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这首诗突出描绘了泥溪一带山水的雄险风貌。首二句“弭櫂”“低鞭”,刻画了急流峻岭畏慑行人的心态。接下四句,特别写出船出峡口与马行斜岩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以慨叹行旅之劳和不被人了解作结。这样,前面所写的山水险阻,都成了人生坎坷的衬托。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晚留凤州》

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
去此近城阙,青山明月初。

【宝鸡】古传说中的神鸡。谓得之可成王霸之业。陕西省宝鸡县之名本此。
【仙凤】比喻帝王之女,公主。【遗墟】犹废墟。

237唐·王勃《观内怀仙》《羁游饯别》《晚留凤州》等八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