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687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2021-05-27 08:48:12)
标签:

传统文化

腹有诗书

初夏清和

唐诗张籍

怡情

杂谈

分类: 诗词学习

[唐]张籍《成都曲》《野老歌》《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凉州词三首》《猛虎行》《夜到渔家》《没蕃故人》《横吹曲辞·陇头》《寄远曲》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成都曲》是中唐时期张籍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成都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及繁华景象,流露出诗人对成都的眷恋之情。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注释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万里桥:桥名,在成都城南。
爱向:爱戴归向。
白话译文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
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
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野老歌》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乐府诗。此诗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表现了农民在租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并与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对比,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

注释
野老歌:一作“山农词”。
农:一作“翁”。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贾(g)客:商人。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白话译文
老农家中贫困在深山中居住,在山上开垦了田地有三四亩。
苗少税多家人什么也吃不到,粮食都被收入官府腐烂成土。
年终锄犁停放在空空的房间,呼唤儿子上山去拾橡子果实。
西江商人有珍贵的珠宝无数,他们船上养的狗都常常吃肉!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注释
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的名称。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缠绵:情意深厚。
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
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起:矗立着。
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用心:动机目的。如日月:光明磊落的意思。
事:服事、侍奉。拟:打算。
何不:一作“恨不”。
作品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凉州词三首》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创作背景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词句注释
(1)碛:读qì,戈壁、沙漠。
(2)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3)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
白话译文
其一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其二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4)沙堆:亦作“ 沙塠 ”,沙墩,小沙丘。
(5)使客:使者。

白话译文
其二
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
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其三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6)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
(7)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8)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
(9)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10)恩泽:恩惠赏赐。
(11)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白话译文

其三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猛虎行》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猛虎行》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危害村民的情景,实际是写社会上某些恶势力的猖獗,启示人们认识现实。全诗处处写猛虎,句句喻人事,比喻贴切,描写生动,寓意深刻。
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

注释
(1)猛虎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2)冥冥:昏暗的样子。这里指树林茂密。
(3)向:朝向,渐近。
(4)子:指幼虎。
(5)谷:两山间的夹道。此处指老虎居住的山谷。
(6)不相逐:指团结一气。相逐,互相驱逐。
(7)窟:洞窟,指老虎居住的洞穴。
(8)长:通“常”,经常。
(9)黄犊:小黄牛。犊,牛的幼崽。
(10)五陵年少:泛指豪侠少年。五陵,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当时富豪权贵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后人在诗文中常用五陵代指富豪子弟居住的长安。
(11)空:空对,形容面对老虎束手无策的样子。
白话译文
山南山北树林幽深,老虎在白天围绕树林而行。
傍晚在大路上捕食生灵,山中的糜鹿都不敢有半点动静。
老虎每年都在深谷中繁衍后代,雌雄大小不互相驱逐。
离谷里老虎洞窟近处有个山村,老虎经常到村民家猎取小黄牛。
善骑射的豪侠少年也不敢射杀,只是在林子下面空看行踪。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牧童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牧童词》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这首诗表达了人民畏惧和对抗的心情。

稠:密。此句是说村子四面禾黍稠密,不能放牧,只能去远处。
陂(bi):塘岸或河岸。乌:乌鸦。
垄头:原指田埂,此指高岸。
白犊时向芦中鸣:小白牛时常向芦苇丛中鸣叫。
吹叶:吹苇叶发声。应:响应,回应。
鼓长鞭:甩动长鞭以发出响声。
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拔晖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轮,便派人去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不敢牧牛。这里是牧童吓唬牛。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夜到渔家》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词句注释 
江口:渡口,也指江水与溪流汇合处。
柴扉:即柴门,用树枝、芦草编织的门。言其简陋、贫寒。
行客:过路的客人。
犹:尚且。
竹深:竹林幽深。
稀:稀少。
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 沙岸,此指沙滩。
草衣:结草为衣,蓑衣。 [1] 
白话译文
渔家的茅庐坐落在江口,涨潮时江水侵入了柴扉。
我经过这里想借宿一晚,但茅庐的主人尚未回归。
竹林幽径距村落还很远,月亮升起江上渔船已稀。
眺望中忽见渔翁寻沙岸,春风阵阵吹动他的蓑衣。

创作背景
春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行旅至江边,时已临晚,急于到渔家投宿,等主人归来之时,眼见周围景色,萧索而落寞,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想到渔家之艰辛,诗人遂用笔墨描绘了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整体鉴赏
这是一首写诗人投宿而从一个侧面反映渔民生活的诗。此诗题材新颖,艺术构思独特,饱蘸对渔民深厚的感情。
首联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简陋茅舍,紧靠江口,江潮晚涨,侵入柴扉。诗人所见之景,极为萧索而落寞。次联上句写诗人徘徊茅庐的缘由:“欲投宿”。此三字暗示时已向晚。下句写茅庐主人“犹未归”,从而又透露出主人江上打鱼时间之久,亦见出渔民之劳碌,十分辛苦。第三联写诗人踯躅、等待时所见之环境:竹林幽深,小径蜿蜒,前村遥远;月照江上,钓船愈稀,更见其冷落凄清。一个“远”字,透露出诗人急于投宿的心境。“钓船稀”呼应“犹未归”,互为补充。末联写诗人在渴望主人归来时,看到希望,陡生喜悦之情。结句“春风动草衣”,刻画渔翁形象,生动轻快,神采飞扬,尤为传神。
此诗语浅而流畅,灵动而圆转,正如清田雯评其诗云:“名言妙句,侧见横生,浅淡精洁之至。”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没蕃故人》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没蕃故人》首联以叙事的方式交待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颔联承接上文写诗人与友人消息断绝、不知生死的沉痛之情;颈联用一组特写镜头,想象全军覆没后的惨景;尾联情真意切,诚堪呜咽,揭示诗人内心两为其难、望涯痛哭的曲折心情。全诗不着议论,但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没蕃故人和唐军将士的深切同情,而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国事的忧虑亦隐寓其中。

注释
没蕃(fán):是陷入蕃人之手,古代称异族为“蕃”,此处当指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蕃,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今青海、西藏一带。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戍(shù):征伐。
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
没全师:全军覆没。
蕃汉:吐蕃和唐朝。
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残旗:残留的军旗。

白话译文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唐·张籍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陇头】1.陇山。借指边塞。 2.汉乐府名。
【毡裘】1.亦作"毡裘"。 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 3.借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其君长。 4.泛指异族。
李轻车指李广从弟李蔡 。因其勇武善战,曾为轻车将军,故称。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寄远曲》

美人来去春江暖,江头无人湘水满。
浣沙石上水禽栖,江南路长春日短。
兰舟桂楫常渡江,无因重寄双琼珰。


227、[唐]张籍《成都曲》《凉州词三首》《牧童词》《寄远曲》等12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