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2021-04-18 07:02:12)
标签:

古典文学

传统文化

三月诗历

古韵流长

故纸钩沉

分类: 读书笔记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徐瑞、楼钥、薛季宣

元·吴景奎、黄清老(2首)、周伯琦(2首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癸未三月初七日泛舟东溪寻访赵石斋于方壶山中临分留呈

·徐瑞


短篷载烟雨,鼓枻过东溪。
盘桓万山间,乘兴信所之。
桃花流水岸,缭绕路欲迷。
隐隐鸡犬声,时时出翠微。
支筇试幽讨,中有高人居。
平湖湛寒碧,疏林擢新枝。
始至俗眼明,延缘遂忘疲。
方瞳绿发翁,一笑深相知。
高谭漱芳润,探囊出新诗。
拍手孤鸿翔,拄杖凌空飞。
举酒对东风,献酬各不辞。
欲去不忍去,绿树鸣催归。
我欲从公住,奈此尘鞅羁。


 

【短篷】指小船。【鼓枻】枻、短桨。亦作"鼓栧",划桨。谓泛舟。
【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指青山。
【支筇】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做手杖。支筇就是拄着拐杖。【幽讨】幽, 幽静隐蔽,指草木茂密之处;讨,寻求,探求金丹之妙法。意谓寻幽探胜。
【延缘】1.缓慢移行。 2.与他物相连属。
【方瞳】方形的瞳孔。古人以为长寿之相。绿发:.乌黑而有光泽的头发。
【高谭】见"高谈"。
【芳润】芳香润泽。亦用以喻文辞之精华。
【探囊】喻事情轻而易举。
【催归】鸟名。子规,杜鹃的别称。
【尘鞅】世俗事务的束缚。鞅,套在马颈上的皮带。

徐瑞(1255~1325),字山玉,号松巢,江西鄱阳人。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七日上赐牡丹并蔷薇露劝酒

·楼钥

几见牡丹东海涯,暮年敢谓到京华。
休论千品洛中谱,惊看百枝天上花。
况有八珍来禁苑,更加双榼赐流霞。
阖门饱暖聊同醉,稽首将何报宅家。

 


蔷薇露:即蔷薇水,在蔷薇花上的露水。  酒名。

 

几见:1.谓见之不久。 2.何曾见,少见。
几见牡丹东海涯”句:远在东海边时何曾见过牡丹呢。
“千品洛中谱”指洛中谱上的千种品名牡丹。
【八珍】泛指珍馐美味。
【双榼】双榼酒。【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泛指美酒。
【阖门】1.关闭门户。 2.全家。
【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宅家】唐代宫中对皇帝的敬称。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卒谥宣献。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七日按云陂庄还宿旧州寺怀松楸作

 ·薛季宣

不学老农稼,而为田舍翁。
劬劳方轸虑,定集竟何功。
心恻焄蒿气,时寒疾甚风。
年时尚坛祭,废绝意奚穷。

 


【劬劳】劳苦;苦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特指父母抚养儿女的劳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
【轸虑】忧虑。
【焄蒿】祭祀时祭品所发出的气味。后亦用指祭祀。
废绝,衰绝、废止灭绝。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七日

元·吴景奎

松风谡谡响中唐,檐影微微下短墙。
新竹才添十二个,清诗遗却两三行。
流莺乳燕浑无语,野草幽花各自香。
妙意难言成散逸,此身如客独苍茫。

 


【谡谡 】劲挺有力的样子:谡谡长松。
【中唐】1.大门至厅堂的路。 2.借指庙堂﹑中堂。 3.庭院。
【微微】1.微贱;幼小;渺小。 2.隐约;淡远。 3.轻微;稍微。 4.犹蒙蒙。 5.幽静貌。
【短墙】矮墙。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丁丑三月七日会同年

 丁丑三月七日会同年于城南子期工部仲礼省郎世文编修文远照磨学升县尹子威主事克成秘书至能照磨子通编修凡十人二首

元·黄清老

其一

曾记城南尺五天,重来携手宴同年。
春风远塞蒲萄酒,明月佳人玳瑁筵。
苔上药阑红染露,莺啼柳径碧生烟。
琼林十载多离别,欲拂金徽思渺然。

 

【同年】1.年龄相同。 2.同一年。 3."同年而语"的略语。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5.古安南苗民互称。参见"同年嫂"。 6.浙江江山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桐严(桐庐﹑严州)人,桐严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同年妹"﹑"同年嫂"。
【尺五天】比喻离帝王极近;指高空,比喻光明在前。【远塞】犹边塞。
【玳瑁筵】亦作"瑇瑁筵"。 谓豪华﹑珍贵的宴席。丰盛的筵席。
【柳径】柳荫小径。
【琼林】1.亦作"璚林"。 2.琼树之林。古人常以形容佛国﹑仙境的瑰丽景象。 3.比喻披雪的树林。 4.喻白色的花树。 5.唐内库名。德宗时设,以藏贡品。 6.宋内苑名。
【金徽】1.琴上系弦之绳。 2.指用金属镶制的琴面音位标识。 3.借指琴。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丁丑三月七日会同年

 丁丑三月七日会同年于城南子期工部仲礼省郎世文编修文远照磨学升县尹子威主事克成秘书至能照磨子通编修凡十人二首

元·黄清老

其二
川凫浴日金粼粼,垂杨马嘶三月春。
游蜂舞蝶总爱客,飞絮落花时近人。
东风吹水入银瓮,芳草为我铺绿茵。
更催朝露染魏紫,舞袖一拂南山尘。

 

【银瓮】银质盛酒器。古代传说常以为祥瑞之物。政治清平﹐则银瓮出。
【魏紫】牡丹花名贵品种之一。相传为宋时洛阳魏仁浦家所植,色紫红,故名。

黄清老(1290—1348)元邵武人,字子肃。笃志励学,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除翰林国史院典籍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出为湖广儒学提举。时人重其学行,称樵水先生。有《春秋经旨》、《四书一贯》。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七日廷试进士读卷作

元·周伯琦

九重传漏日方中,书献贤能列至公。
鸡舌含香颁汉署,龙颜动色坐尧宫。
彩翚隐隐窗明电,玉凤泠泠帷度风。
近侍皋夔多启沃,人才不减古时隆。

 


【九重】1.九层;九道。 2.泛指多层。 3.指天门;天。 4.指宫门。 5.指宫禁﹐朝廷。 6.指帝王。 7.指皇位。
【传漏】报时。古以壶漏计时,故称。
【方中】1.正中。 2.犹世间。对"方外"而言。 3.指古代帝王的寿穴。 4.始处正中。
【贤能】1.有德行有才能。 2.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至公】1.最公正;极公正。 2.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
【鸡舌】见"鸡舌香"。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
【汉署】汉署之香(汉署之香) 指鸡舌香。 汉 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气味芬芳,故名。
【皋夔】1.亦作"皐夔"。 2.皋陶和夔的并称。传说皋陶是虞舜时刑官﹐夔是虞舜时乐官。后常借指贤臣。
【启沃】《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孔颖达疏:"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后因以"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三月七日廷试越三日奏进士榜名作

元·周伯琦

太平天子策贤良,诏问天人白玉堂。
校艺尽遵周典礼,策名宁数汉词章。
风鸣松盖宵成韵,雨浥梨花雪有香。
承乏幸陪诸老后,凌晨金榜出明光。

 


【策名】"策名委质"之省。谓科试及第。 谓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松盖】谓乔松枝叶茂密,状如伞盖。

 

周伯琦(1298—1369)饶州人,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周应极子。幼入国学为上舍生,以荫补南海簿,三转为翰林修撰,顺帝至正中累迁参知政事,招谕平江张士诚,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十余年。士诚灭,乃归,寻卒。仪观温雅,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有《说文字原》、《六书正讹》等。


三月诗历初七日:宋·苏轼、张栻、元·黄清老、周伯琦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