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二月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诗词美女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隋]
江总《春日诗》《山庭春日诗》《春夜山庭诗》
《燕燕于飞》《折杨柳》《杂曲》《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春日诗》
[隋] 江总
水苔宜溜色。山樱助落晖。
浴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
首句写水色。“水苔”即清浅之水中的青苔。“溜”,指山涧。水清且浅,苔的绿色在水中格外显眼,似乎水也被染绿了,显得更为鲜丽动人,所以说是“宜溜色”。“山樱”句写暮色中的山花。樱桃花鲜艳美丽,与落日交映成晖。一个“宜”字,一个“助”字,写出了流水与苔色、山樱与落晖间的色调,以及相得益彰的关系。这两句所写,侧重于景物的色,下两句偏重写景物的态,写出鸟、山花同水的关系。“浴鸟”承“水苔”句。水中有苔,亦有鸟。水不仅与苔色相得,亦宜于鸟。“沉还戏”,写鸟入水之嬉;“戏”则写其水面之乐。“飘花”句承“山樱”,指山樱的花落。“度”指顺水流逝。溪水澄澈,故鸟或沉或浮,颇有嬉戏自得之乐。山花似乎亦有同感,故飘落水中,任水带着自己流逝,逝而不返。
这首小诗所描绘的意境,并不是自然景物的客观的、冷峻的写照,而是在一笔一划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在水与苔、山樱与落晖的和谐中,浸透了诗人的歆羡与赞叹;而在鸟与花对水和周围环境的迷恋中,正可以看出诗人的同样的甚至更为深沉的感受。
《山庭春日诗》
[隋] 江总
洗沐惟五日。栖迟在一丘。
古楂横近涧。危石耸前洲。
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
野花宁待晦。山虫讵识秋。
人生复能几。夜烛非长游。
【洗沐】1.沐浴。 2.借指休假。汉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唐宋时延为十日一次。
3.比喻培育。
【栖迟】1.游息: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2.飘泊失意:零落栖迟一杯酒。
3.滞留:栖迟旅舍不肯行。
【一丘】1.亦作"一邱"。 2.一座小山。 3.一座坟墓。
4.指田一区。丘,丈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古楂】见"古槎"。古旧的木筏。【危石】高大的岩石。
【开河】河流解冻。 开河。【河柳】即柽柳。
【海榴】即石榴。又名海石榴。因来自海外,故名。古代诗文中多指石榴花。
【野花】1.野生植物的花。
2.喻指男子的外遇。【山虫】1.山中禽鸟小兽之类的小动物。 2.老虎的别称。
【长游】什长和游宗。谓乡中之行政长官。
《春夜山庭诗》
[隋] 江总
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
山疑刻削意。树接纵横阴。
户对忘忧草。池惊旅浴禽。
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
【芳时】良辰;花开时节。
【野气】1.野外的气象。 2.野外的雾霭。
3.山野气息。 4.指粗俗气息。 5.犹兴旺。
【浴禽】指戏游于水中的禽鸟。
【得性】《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毛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后以"得性"谓合其情性。
《燕燕于飞》
[隋] 江总
二月春晖晖。双燕理毛衣。
衔花弄藿蘼。拂叶隐芳菲。
或在堂间戏。多从幕上飞。
若作仙人履。终向日南归。
【春晖】1.春天的阳光。
2.比喻母爱。语出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晖晖】1.形容日光灼热。 2.艳丽貌。 3.清辉貌。 4.象声词。
【毛衣】禽鸟的羽毛。
《折杨柳》
[隋] 江总
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
不悟倡园花。遥同羌岭雪。
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
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
【不悟】1.没有觉察。 2.不了解;不理会。 3.不觉悟。
【倡园】歌妓所居之庭园。【遥同】谓在远处和诗。
【攀折】拉折;折取。
【依依】1.依恋不舍的样子:依依惜别|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2.形容树枝轻柔随风摇动的样子:杨柳依依。 3.依稀:依依灯火光,去去门巷曲。
《杂曲》
[隋] 江总
行行春径蘼芜绿。织素那复解琴心。
乍惬南阶悲绿草。谁堪东陌怨黄金。
红颜素月俱三五。夫壻何在今追虏。
关山陇月春雪冰。谁见人啼花照户。
蘼芜是川芎的苗,叶有香。
【织素】1.将丝织为绢帛。素,白色生绢。 2.指已织成之生绢。
【琴心】寄寓于琴声的心思,多指男女情思。乍,忽然。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隋] 江总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赏析
起首两句是“兴”,即唤起。合浦(今属广东)指作者流寓之地,洛阳非实指,意思是合浦之杉叶尚能遥飞到洛阳,自己却流落异域,人不如叶。诗人知道岭南的杉叶飞到洛阳是不可信的,所以用“传闻”二字;然而愿望却在挑动诗人,并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虚幻与常识的起迭,失望与希望的对流,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在乱世尤其表现得突出,因而这两句也有它的社会内容。
“北风”两句是对“传闻”两句的曲折承接,从南与北的地理的间隔上,又暗寓着南北朝在政治上的对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诗人的迫切愿望,但国土的分裂使他无法实现这愿望,因而“南”、“北”这两个字,也成为诗人的敏感性的词眼。
前四句是诗人的独白,五、六两句才转入赠诗的对象。诗人和长安使之间应当有对话的,却以目送手挥来代替。诗人要着重表达的是离别时的情绪。这两句原是化用嵇康赠人诗的句意,但加上“徒送”的“徒”,就加强了感伤的效果。江总原来也是以使臣身分而到岭南,这时眼睁睁地望着长安使从他身边离去,自己却仍然留滞着。一去一留,其中就有多多少少要说的话,如同小河下面的潜流。
“秋蓬”句是比自己,“春草”句是说自己在客地已经度过几个春天。但春草的年年芳菲,徒然增添了自己的惆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唐代王维《送别》也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用意都有共通处。
末两句以关山逗客子,以月光逗风尘:明月本是普照大地的,但对诗人来说,能够让光照到的也唯有衣衫上的风尘而已。
全诗前八句用比喻,对仗也很工整,却不雕琢,这一方面固然表现出作者的才力,一方面也因作者是南朝后期的人,诗的格律正在逐渐趋向成孰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