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诗词春节美女初春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正月诗历十六日
[宋] 苏辙、陆游、陈与义、陈造、赵蕃
[宋]徐瑞、梅尧臣、曾几
《正月十六日》
[宋] 苏辙
上元已过欲收灯,城郭游人一倍增。
陌上红尘霏似雾,云间明月冷如冰。
谁言世上驱驰客,老作庵中寂定僧。
漏水半消灯火冷,长空无滓色澄澄。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苏辙七十三岁。苏轼已于十年前去世。
驱驰:1、策马快跑。2、.喻奔走效力。3、.指辛苦;勤劳。
漏水:漏壶所漏下的水。
《正月十六日送子虡至梅市归舟示子遹》
[宋] 陆游
策府还山白尽头,一廛随分葺菟裘。
看灯虽幸新春健,无食犹怀卒岁忧。
稚子与翁俱襏襫,大儿出塞习兜鍪。
它时别作谋生计,卖药惟当学伯体。
策府:指帝王藏书之所。
还山:
致仕;退隐。
一廛y
chán:1.古时一夫所居之地。
2.泛指一块土地,一处居宅。
葺qì:1.
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2.
累积,重叠
菟裘tú
qiú: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楼德镇。后世因称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为"菟裘"。
袯襫(bó
shì)是古代汉语词语,同"袯襫",多指蓑衣。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正月十六日夜二绝》
[宋] 陈与义
正月十六夜,竹篱田父家。
明月照树影,满山如龙蛇。
其二
二更风薄竹,悲吟连夜分。
村西递余韵,应胜此间闻。
《正月十六夜大雪次张守诸公二首》
[宋] 陈造
其一
阳阖阴开意莫穷,东君衒巧似良工。
红莲熄燄人收市,丹杏开时雪滚风。
韵语真宜咏飞絮,短歌当有颂元丰。
一番壮观俄漂忽,已落诗人卷轴中。
其二
诗款铃斋到即通,细工时肯博粗工。
政声已独当时步,人士饫观前辈风。
未分清新命开府,可能简远尽安丰。
谭间和气熏人醉,不觉栖栖客路中。
东君:古代传说中的太阳神。
衒巧:炫巧。犹卖乖弄巧。
铃斋:古代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
《正月十六日雪》
[宋] 赵蕃
竹屋偏宜雪,江亭更受风。
一杯时自酌,五字不须工。
柳色全然未,梅花半堕空。
东江虽可住,吾志在江东。
《庚寅正月十六日携家入山大雪弥旬止既月叔祖》
[宋] 徐瑞
辟俗过逢少,离居感慨多。
岂伊泉石胜,奈此简书何。
风雪日如此,乾坤理则那。
邻翁能贳酒,一笑且酣歌。
骨肉终青眼,一林有素缘。
偶来成许日,此聚岂非天。
悟解由灾疾,迟留费岁年。
东负方作恶,万事付佳眠。
【原题】:庚寅正月十六日携家入山大雪弥旬止既月叔祖东绿翁以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分韵是瑞得那眠宇
过逢:遭逢。
《次韵王景彝正月十六夜省宿过景灵街》
[宋] 梅尧臣
宫街不闭东城月,圆影才亏夜色春。
自跃金羁来宿省,从他锦帐欲夸人。
灯光远近疑争昼,歌韵高低竞起尘。
我老都无游乐意,似君清枕睡侵晨。
《逊子以今岁正月十六日之毗陵而以十二月十五》
[宋] 曾几
不见吾儿久,今朝慰眼前。
分襟灯火夜,回棹雪霜天。
中鹄令人喜,将雏得我怜。
一杯欢笑后,急急理尘编。
原题:逊子以今岁正月十六日之毗陵而以十二月十五日还舍铨试第二且得新雏以诗示之
毗陵:常州及附近地区的古称。
分襟:犹离别,分袂。
回棹:亦作“廻棹”。1.驾船返回。 2.指归舟
将雏:携带幼雏,携带幼小的子女。
尘编:古旧之书。
《满庭芳 庚寅正月十六日夜,独酌戏成》
[元] 许有壬
学本迂疏,才非明哲,天恩偶听归田。
良辰美景,相遇更欣然。
细数人生行止,或城市、或在林泉。
都评过,忘形适意,惟是在尊前。
只今头尽白,但怜饮量,不似当年。
甚蘖痰媒渴,无事招愆。
时有亲朋来劝,学康节、微醉为贤。
先生笑,偶当乘兴,又作饮中仙。
蘖痰媒渴:蘖、媒,都有酒曲的意识。
康节:即邵雍。时时醇酒饮些些,颐养天和以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