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赏析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汉宫春·立春日》
[宋]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作品赏析
【注释】
此可与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并读,皆以立春起兴而托意国愁,而此词于哀怨中带讽嘲,内蕴尤觉充盈深沉。“无端风雨”喻时局未稳;燕梦西园,故国之思;“东风”数句,朝廷苟安享乐,致使志士年华虚度。结韵进一步抒写“清愁”:花开花落,时序变换迅速;“塞雁先还”,与上文燕梦西园映衬,雁还人不还,无限乡国之哀。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鬓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fn番):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蝶、燕等状,插于妇女之鬓,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幡,也名幡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簪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馀寒犹在。无端:平白无故地。
“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西园:汉都长安西郊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未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酒:黄柑酿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贺。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薰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
“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见”三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堆盘:古时风俗,于立春日作五峰盘,并以黄柑酿酒,称洞庭春色。
解连环:指战国时秦昭王遣使谓齐王后解玉连环事。
【评解】
微雨轻寒,春回大地。年时燕子,梦到西园。然而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却使人
“改变朱颜”。词人对景感怀,引起了岁月匆匆、功业未成之慨叹。“问何人会解连环”
一句,用古喻今,词人忧国之心,可谓一往情深。
【集评】
周济《宋四家词选》:“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
韭,极写晏安酖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
未有甚于此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词其源出自楚骚,起势飘洒。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阕铺叙“立春”而已。转头处向东风调笑,已属
妙语。更云人盼春来,我愁春至,因其暗换韶光,老却多少朱颜翠鬓,语尤隽妙。然则
岁岁之花开花落,春固徒忙,人亦徒增惆怅耳。
------------------
我们知道,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从金国归于南宋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镇江)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 ,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 ,宛如为余寒所笼罩 。“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 。“年时”即去年,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 ”,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 ”,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
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
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
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释】: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 ,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 ,来反衬自己“ 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
接下来两句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 ,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 ,“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 。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 ,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作者急切盼望春来 ,盼望“花”开 ,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 ”;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我们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今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