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三坊七巷之刘家大院

(2017-10-30 14:17:22)
分类: 鄂湘赣闽粤琼游记
福州三坊七巷之刘家大院
西阁 2017/10/30
(社区博物馆,门票15元)

      计划春节去雁荡游玩,顺便去福州看看,三坊七巷是福州市乃至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景点。
      先作功课于此,待实地勘游后再补照片和游记。

      位于光禄坊的刘家大院,坐北朝南,原本四座横联,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单姓宅第,号称“刘半街”。至三坊七巷恢复工程前,西落及花园已经毁灭,东落也面目全非。最后,只有中间两落得以修复。修复后的刘家大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展示古代闾里制度和坊巷规划布局(社区展览)。

http://s7/mw690/001D9Ugvzy7fpEIISZod6&690
http://s3/mw690/001D9Ugvzy7fpF07B3sd2&690
      第一进大厅展示“里坊制”:里坊制承传于西周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管理制度,包括城市规模、各职能区域布局、街道规划三大方面。汉代棋盘式街道将城内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宵禁)。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内临街设店。唐末,在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被突破,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夜市也逐渐兴盛起来。里坊制的鼎盛期在三国至唐初。三国时曹魏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第二进大厅东西厢房展示三坊七巷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精美门罩,马鞍山墙。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各宅院里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它廊榭建筑形成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为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檩木加粗加长,并用减柱造法,使厅堂前部无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少见,是福州古建的重要特色之一。另外,各宅院的墙头灰塑、门窗格栅都很精致,尤其门窗壁板多用楠木,雕工精湛。

      刘宅展示了里坊制、民俗和建筑艺术;二梅书屋(林宅)展示了民俗,建筑艺术和家具器具。看来,两宅可以二选一。刘家大院门票15元;二梅书屋免票。家具器具在二梅书屋展示得更多更全面;而刘家大院看起来里面空空荡荡(前人游记)。因此,我选定参观二梅书屋而放弃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一族,先祖于明宣德年间从河北迁来福州,至清乾隆年间,已是第13代子嗣的刘照,在光禄坊一带陆续购入原属紫藤花庵和陶舫的屋舍,后经儿刘家镇,孙刘齐衢、刘齐衔,五世孙刘崇佑、刘崇伟等几代人的修葺扩建,至民国初,终成福州规模最大的单姓宅第——刘家大院。格局遵循明清规制,建材多为高档木石,长三米宽半米的巨大铺地青石板有三百余块,三米多高的抱围大木柱有百余根,门窗壁板花隔等,皆为楠木,家具皆为红木,可见当时刘家豪宅之气魄和精美。

http://s15/mw690/001D9Ugvzy7fpEXmPjU5e&690
http://s4/mw690/001D9Ugvzy7fpFm2fjte3&690
http://s7/mw690/001D9Ugvzy7fpF2qoJw56&690
      现在开放的刘家大院,虽然只有中间两落,但穿行其间,恍如游走于深婉的时空隧道。诚然,花园花厅、假山鱼池、亭台楼阁早已湮灭,不复旧貌,但其余韵尚存。这边一道小门,那里一个转弯;一环扣一环,一屋连一屋,仿佛繁复无尽。“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情趣在此得以诠释。

http://s7/mw690/001D9Ugvzy7fpF4oUIKd6&690
      另外,刘家大院正门旁有一小门,门额“翍均凥”,令游人傻眼,有口念不出,有脑却糊涂。
      三坊七巷管委会的官方解释是:此匾是林则徐题给长女婿刘齐衔的。“翍”读“披”,在此特指“三坊”;“均”读“韵”,是通假字,同“韵”,代指“诗词歌赋”;“凥”是“居”的异体字,是“居住”的意思。因此,“披韵居”意思是说:“刘宅是三坊七巷内的诗词歌赋之家”。
      但是,细思此匾落款:“奂为亲家精均学,嘱额世屋。则徐”,则上述解释完全不通。落款说得很明白:林则徐应亲家(刘家镇,字奂为)所托,给祖屋题额匾。并非题给女婿。
      刘家大院的第二代主人刘家镇,是林则徐的挚友和亲家(养子齐衔娶林长女),精通先秦典籍的古汉字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称为“韵学”,古字“均”同“韵”。而“凥”在古籍中意指“祖屋”,读“居”音,清代已罕用“凥”而常用“居”,林则徐因亲家擅古字而特意用古字来题额,合乎逻辑。“翍”若读“披”,其意指“羽毛披散状”,跟“均凥”连起来,难以理解。而说“翍”特指“三坊”毫无道理。说文解字里“翍”可读“颇”,意指“飞翔”。那么,“翍均凥”,读作“颇韵居”时,其意指“翱翔于韵学的祖屋”,似乎更贴切。

      刘氏家族是福州望族,在清道光年间,刘齐衢、刘齐衔兄弟同榜进士,一时轰动福州城。现在每年全国博士招生人数达六七万人,而清代三年才殿试一次,中进士者不过百余人,难度极大。
      衢衔兄弟的孙辈有刘崇佑、刘崇伟等八兄弟,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投资现代工业,风生水起,大展宏图,涉足很多行业,成为福州首富,人称“电光刘”。在福州方言里,电光就是电灯。由于刘家在1910年创办了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市民才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现在“福建省电力博物馆”的位置就是原刘家电气公司。
      刘奇衢的曾孙刘攻芸娶了李鸿章的侄孙女,刚任民国央行总裁不久,解放军就攻克了南京,刘攻芸便去了台湾。

      著名作家郁达夫是浙江人,却非常喜欢福州,他的文章中对福州的风情及闽菜赞美有加。民国时期,他在福建省政府任公报室主任,就曾租住在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向前追溯,原主人也非等闲。大院西侧的两座,曾是清代大藏书家林佶与考古学家林侗兄弟俩的读书处“朴学斋”,后归刻书家冯缙所有,之后又几易其手才为刘家买下。大院东侧的两座,声名更为显赫,曾是清初诗画大家许友的故居“米友堂”,许友工书善画,诗尤孤旷,时称诗书画“三绝”。

      三坊七巷的宫巷里还有一座刘家大院,是刘家老宅,由刘齐衔承继。现在是古瓷器和古乐器展览馆。陈列西周到晚清的陶瓷展品,以及古今中外的乐器百余件。原国军将领吴石也曾在此居住。孙红雷主演的《潜伏》中的余则成的原型就是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