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谁的?
(2009-03-13 17:30: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 |
在媒体和巴菲特迷们的鼓吹下,我也不能免俗,迎合了一下潮流,购买了那曾被冠以巴菲特生平的最好传记——《滚雪球》。
然而,在我耐着极大的性子读下去时候,我实在是为耽误了阅读其他或许并不算太好的书籍的时间而抱怨。
整套书籍线索散乱,即便是按照编年体写实,也有太多的小学生的流水账要比作者要生动许多。
许多即使是毫无名气的作者编撰的社科类书籍,或者是其他的各类学科专业技术书籍,也总能让我津津有味的捧着。而《滚雪球》给我的阅读体验,实在是糟糕透了。
由于我的外文水平极其糟糕,我也根本无法分辨究竟是原书作者本身拥有的写作能力糟糕,还是译者的信雅达方面出了问题。
由此想到,我在购买本书之前,只是轻信了别人的鼓吹和套誉,并未有过自身的实际考察,这或许本就是作为投资人身份的我应当彻底纠正的坏习惯。
记得在很早前,我就写过篇《人之可信者》的短文,“人之可信者,目也,然人之不可信者,亦目也。”说到眼睛对我们错误判断的可能,而要避免这个错误必须在察知后再细致详查。
在过去的很多日子中,我们的投资判断不可避免的也同时受着各类海量信息的干扰,虽然我们尽可能保持独立的分析和判断。
不论是次按危机伊始时候诸多学人对危机的淡而化之,抑或是在全面引爆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后的危言耸听,我们将如何尽可能避免这无法阻挡的铺天盖地的不良信息的侵袭?
正如同我此前博文中谈到的,在洗洗体味2的华尔街风暴开播后,连看厕所的阿姨都在抱怨危机影响了她的收入,我们能否对此作出深刻的反省自己的不够冷静和人云亦云?
两会期间,有西南某企业家笑谈中提到,把经济学家的分析判断作为企业投资发展的反向指标,多年来的效果是极为不错,这又揭示着什么答案呢?
在前一段时间,我曾在博文中多次提到实业重建成本与金融资本定价的差别或许才是我们目前理性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的关键,只是,在近阶段3中后乃至两会的股市行情中飘飘然而忘却了这一点。
一直劝诫自己当每日深省,而总是被各种借口而实质为疏懒的惰性所搪塞。
投资与其说是一种技术,不如说是哲学,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一个社会阅历驳杂的人,在冷静的纪律约束下,是最有可能成为投资大家的。
而我这些年,在迷乱中,似乎丧失了对各种学问的探索,当这种欲望的逐渐消退,或许就是我投资人生没落的开始。
努力啊,自勉!
By 逍遥狂客 200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