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供需看当前经济环境

(2008-11-04 12:38:58)
标签:

财经

分类: 投资

经济冷暖是作为一种表象而存在,那么,供需的角逐则成为其具体变化的载体。

 

许多学者总是将本轮的通胀和可能即将面临的通缩与上一个经济周期作简单类比,但如果我们能从供需的本质来分析,便会发现有诸多的不同。

 

首先,上世纪末的通胀和通缩的关键要素是供给,由于产能的相对滞后而造成了通胀,同时由于产能的相对剩余而造成了通缩。

 

其次,这次通胀和可能性通缩的关键要素则是需求,由于需求的膨胀而造成了通胀,后续因需求萎缩而造成通缩。

 

前一次的通胀,依靠货币政策很好解决了,因为通胀的源头在国内,而此后的通缩,在阵痛中,中国完成了第一轮的产业战略转移,比如长三角区域的压锭内移等。

 

本次通胀,因源头为石油、粮食等资源性商品的输入性通胀,非国内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所能控制,虽然现在通胀缓解并可能正在快步走向通缩,虽然也可能被货币管理层当作自己的政绩,但货币错配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也正因为这个错误导致了中国最具有活力的鲶鱼遭受无妄之灾,成为本轮经济调整中待“罪”的羔羊。

 

经济学从来都是主观的自以为是的东西,自经济学诞生以来,从未发现有过任何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能全盘测准经济走向,甚至是越是高明的经济学家,其预测准确率距离抛硬币的50%的概率越远。

 

在以前我曾经在博客提过,经济学就是一个指导我们行为取舍的学问,每一个人的主观取舍未必相同,也未必是事后分析时候的最佳选择,但要做到事前诸葛确实是左右难安的事实。

 

说远了,回到文题,既然本轮经济周期的核心为需求与上一轮的核心不同,那么我们如果仅仅依赖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是否能有效刺激经济回暖呢?

 

我选择的答案依然是置疑,毕竟在经济总量如此的中国,切切实实的内需增长才是经济之本。

 

那么,我们就不仅仅要解决国计,民生更当提上重要地位,而不只是嘴上吹吹,屁股不挪坑。

 

对于老百姓而言,有前后两端。后自然是后顾之忧,涵盖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尽快完善是必须;前则为咱老百姓的薪酬稳定性及财产性收入的安全,切莫因5美分效应而导致内需的下滑。

 

By 逍遥狂客 2008.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资治通鉴0002
后一篇:资治通鉴000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