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地产业银行业苏宁茅台投资股票 |
分类: 投资 |
网友“姑苏城外寒山寺”今日给我QQ留言谈到:
近段时间被万科过山车的走势弄得很不爽,40元的时候不卖,现在更不会卖。我在您的博客上也发表一些看法(如果按08年最低的静态市盈率来算,目前19.22元,我这里有大量机构的研究报告综合一下。大至估值如下(08年1.23元,09年1.91元,10年2.55元)我估计这是从销售有来估计的。若按2.55元计,我算过了,差不多销售额在1200亿左右。我想这完全有可能。现在的估值差不多是静态15.62,动态10倍。如果按05年最低估的算,差不多到16元左右。呵呵,苦日子还得熬啊。最近手里头是招行、万科、苏宁三支。苏宁不想加码了,毕况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市盈率相对还是高了。相比招行(招行08年1.58,09年2,10年2.7元吧)。从业绩上看无论是估值还是成长性都不如万科。再从成长空间看,和发达国家比,地产行业只能算是刚刚发育的青少年。银行业已经是有着充分竞争的青壮年。且地产行业更有可能成长出一家独大,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的企业。)现在只有2/3仓,一直在想到底要加仓招行、还是万科。
其实最近一直在从小盘股中来选10倍的股,如伟星股份等。万科、苏宁、矛台是很不错,不过唯一的缺点就是市值太大了。最近和LAOBAL在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就问了一句,如果让苏宁再涨10倍达到市值7000亿你认为有可能吗。但是在地产行业万科就有可能达到万亿的市值。理由是行业的属性不同。地产行业的属性到随着宏观调控(今后一定会出台象建筑节能减排、环保以及住宅工业化等的详细的规则)只能使行业集中度更加集中,更有利于产宅产业化的大规模实施,我想这也是国家希望的,更有利于国家对地产的调控。把这一对国民经济、关系民生的产业牢牢抓在手上。且国内地产行业的需求从长期来看是相当厐大,权威统计平均每年需求是9.7亿。但投放市场的才7亿平米。从长远看我选万科,放弃苏宁。
************************************************************************************
对于投资的选择,我历来主张自上而下的逻辑,早先成作投资三字经:先宏观,次行业,再个股,抠细节,稳心态,盯资金,钻技术,赚大钱。
如果一个国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情况并不甚理想,那么如果我们有足够宽泛的渠道的话,将资金投入更具有增长前景的经济体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然后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具有广阔增长前景的行业,纵观全球经济史,纺织、钢铁、铁路等都成就了特殊历史时期的财富家族,目前的传媒、娱乐、能源、金融业也正在展现这一特征。
一个行业在高速增长期逝去之后,这些财富家族如果不能在新的投资领域大展宏图,就必然在滚滚历史车轮的碾轧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经济活动,就必然与金融业的联系日趋紧密,行业的增长空间广阔辽远。
如果说,我们曾经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存贷款业务的话,日后银行将愈来愈多展现其对社会财富的配置管理功能。
但同样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属性,各金融机构的竞争并不充分,即使是一个优秀的公司也并不能依赖卓越的管理和服务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倍数于行业增长率而增长。
相比之下,虽然房地产行业被人们赋予了妖魔化的形象,但整个经济体又不得不依赖于这样的畸形经济增长方式艰难前行。
对于个人而言,住宅私有被冠以一个家的概念,中国人很难以游牧民族的心态去将一个临时租用的住所作为家的文化传统的秉承。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或许是这种思想的最好注解。
这一点与很多社会学家口中的美国有太多不同,美国人对住宅的心态是相对随意的,可以随时牵涉到另外一个城市而无所流连。
对于国家而言,房地产业牵涉的行业太广,对经济拉动作用远甚于汽车业,也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致银行业被房地产业绑架,两个行业相依相存、亦步亦趋。
对制度而言,中国目前的很多法规均以私有住宅为载体,如户籍、学籍等,甚至是许多用工企业招聘时以及社会征信时都需要以私有住宅为凭。
从口碑而言,尽管行业中的一些有责任的希望行业良好发展的企业盼望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各方的尊敬,却难免在这个文字狱不断的口水世界中迷失自己,成为极少部分媒体人供桌上的一支香。
即使是这样,这个行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依然表现出了在经济体中的增长比重越发重要的地位,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并不比银行业差,而行业内企业间的充分竞争又足以使部分优秀企业倍数于行业增速成长。
比如这个行业中的万科、碧桂园、龙湖等都是其中竞争力卓越的佼佼者,当然,其以什么样的绝对能力领先于竞争对手则是另外一个讨论的话题了。
也正因为此,我个人给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主观的判断,房地产业中的优秀企业的增长率将远高于银行业中的领先企业。
至于苏宁与国美,这个公司的类比或许是如同蒙牛与伊利?
总体而言,我从未琢磨明白过苏宁的投资潜力在何处,我更担忧的是,一旦苏宁高管集体出走,公司剩下的还有什么?
苏宁的企业文化我不明白,苏宁的上下游蚕食理念我也不明白,或许是我对这个行业的熟悉度远不如地产、银行、保险,而致个人思维能力上的一个逻辑断点,希望苏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用实际成绩来教育我这个愚蠢而不开窍的投资者。
茅台这个公司在奢侈品行业当然属于绝对的领先者,由于五粮液的盲目多元化,茅台的整体品牌形象优越于五粮液,但近年来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是茅台或许在走五粮液的老路,我们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茅台的红酒和矿泉水,我无法确定这两个产品是否能够也同样在特殊的口味、工艺和品质上领先于对手。
同时,茅台所在的行业及公司地位也并不符合我在投资时对自己要求的,大行业而小公司,这个行业总体扩张能力有限,而茅台所能获得的成长源于对竞争对手的侵蚀以及自身毛利的进一步提升,这个行业才是符合昨天谈到的剩者为王的竞争体系。
当然,我个人的能力所限,对于这两个公司的判断将是苍白无力的,其中的一些逻辑思想,仅供朋友们参考。
By 逍遥狂客 200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