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妙红调查·甲A到中超,从这里到哪里?

(2006-03-23 00:20:05)
分类: 比如体娱『球事』
[要想量化中国足球职业联赛12年来的进步,是一件浩繁的工作,要从情感上看待中国足球在12年间的变化,却是一件令人神伤的事情。我们所访问的每一个调查对象,从直观上都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职业联赛在经历了12年走到今天的时候,至少是没有看见明显的进步,很多方面大踏步后退;我们也得到一些冷静的分析,我们所回忆的12年甚至更早时期的中国足球,并没有比现在更为精湛的技术,但是在逆水行舟的进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令人惊喜的技术跃进;而且,机械将职业联赛分割成甲A和中超两个阶段,也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比如作为考量联赛品相一个重要指数的球市,并不是因为中超的到来突然垮方的,从甲A年代开始,球市就已经开始管涌。]
 
被调查人:
足协官员:
中国足协联赛部主任 郎效农
中超球队:
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总经理 林乐丰
万达、实德、力帆俱乐部前总经理 石雪青
足球教练:
厦门蓝狮队主教练 高洪波
足球产业:
中体产业公司总裁助理 王奇
足球媒体:
辽沈晚报体育新闻部主任、前《球报》副总编辑 郝洪军
新浪体育频道足球编辑 周寿远
 
 
妙红调查·甲A到中超,从这里到哪里?妙红调查·甲A到中超,从这里到哪里?妙红调查·甲A到中超,从这里到哪里?妙红调查·甲A到中超,从这里到哪里?妙红调查·甲A到中超,从这里到哪里?
 
 
一、技术到哪里去了
 
最近爆发了一“技术辩争”,这场辨争其实是虚拟的。中国足协联赛部主任郎效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一些中超球队还在采用10年前徐根宝“前锋与后卫直接对话”的技战术甚为不解,郎效农认为这一套技战术思想已经落伍。而3月18日在成都举行的“甲A明星足球赛”前,徐根宝大批中超,做出了中超不如甲A的论断。徐根宝阐述自己当年倡导的“抢逼围”,认为“抢逼围”是精神力、体力以及抢截技术的综合,并认为时下朱广沪推崇的“疯狗精神”到了关键时候,不能“咬人”。实际上,郎效农的看法是很多中超球队还在沿用10年前的技战术,足球技术没有质的进步。而徐根宝的态度更为激进,他的看法是现在中超球队的技术水平,甚至与当年他那个在郎效农眼中的粗糙技战术都不能相提并论。
 
无独有偶,前两天的一场比赛中,一位豪门名帅在狠批麾下球员没有血性的时候,说出了“人家踢你,那你也可以回敬他啊,不然人家就更嚣张了”的话,一时间舆论大哗,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走过了12年,现在剩下的只有“踢人”这样的“疯狗精神”了,技术流到哪里去了?
 
正方
 
郎效农:要拿现在中超的技战术水平与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相比,是不科学的,根本就没法比。首先历史是发展,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现在有些说法认为过去甲A的技战术水平更高,我记得很清楚,当初的甲A冠军,大家当时不是都说他们的技术含量低吗?那个时候的甲A冠军不是被批评为“1比0主义”、横冲直撞什么的吗?
 
高洪波:我的看法是,整个联赛的技术水平是在不断的进步当中。现在一些舆论认为技术水平下降,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其实并不是技术在退步,而是现在比赛整体节奏加快了,很多技术动作表现不出来,球队比赛更多地讲究整体,个人特色的体现不是那么明显。同时,当然有特点要少了,青少年足球培养中,主要在针对比赛在进行,而不是进行天才球员式的教育,可能这是值得反思的。我的整体看法,是不认为技术水平在下降。
 
林乐丰:任何事情都是发展的,怎么能说现在的技战术水平不如从前呢?甲A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和中超没有可比性,相对来看可能会有一些比较,绝对来说,事物总是在发展,现在的中超,从技术型、激烈性都要远远超过过去甲A,我想应该用积极向上的东西来看待新事物,以后再转过头来看中超,是不是也要说中超比以后要好呢?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反方:
 
王奇:技术整体在倒退,这是肯定的。现在的中超,我们还能看到像高峰那样的穿插突破吗?还能看到像彭伟国、曹限东这样的特色球员吗?前两天与高仲勋、陶伟聊天,3月18日他们在成都打的那场甲A明星赛,高峰现在还能玩脚后跟,你去拉几个现役中超球员来看,他们能不能做出同样的动作?
 
再比如彭伟国,单凭身材恐怕选不进任何球队,而现在一味追求高大,那些有特点的球员也就逐渐消失,比赛当然不好看。还有就是外援,现在也没有像内梅切克、冈波斯这样突出的外援,像马麦罗这样的外援也没有了,就说马麦罗,并不是顶尖外援,但是他非常有特点。我不知道是不是世界足球潮流现在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人的原因,但是在国外顶级联赛中,有特点的球员却依然是层出不穷。这只能说明我们在选材上标准有问题,中超的技术含量比起甲A时代,肯定是在倒退。
 
郝洪军:这个问题很显然,技术战术都在退步,成绩是一个参照物,市场也是一面镜子,这还需要赘言吗?
 
石雪清:国内足球整体都在贬值,外援被限制,青少年培养不景气,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学足球,比赛自然不精彩,不精彩的比赛还能说技术水平在上升吗?
 
周寿远:中国足球的技术正在流失还需要证明吗?这一现象最明显的一个恶果就是中国队已经沦落到了世界杯预选赛都进不了。一些俱乐部在洲际赛事上的表现,也是屡屡突破了国人可以接受的底线。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因为中国足球的技术成分正越来越少,技术型的球员越来越少。比方来说,从前还有说得上的技术前锋,但现在却一个没有,相信这一点没人有疑议。在一场比赛中,我们很少能够再看到赏心悦目的比赛,有的只是队员们莽撞的对抗和盲目的跑位,体力耗费殆尽就只能被别人压着猛攻。毫无技术含量的基础上,输球输人只能是主导的结局,赢球只能期待对手的弱小的和好运。
 
二、观众到哪里去了?
 
12年前创立的职业联赛最大的功绩是将球迷拉回了球场,一时间在全国12座城市形成了但是为壮观的大众娱乐集会。在甲A的感召下,一些甲B球市也异常火爆,甚至乙级联赛也有球迷跟队助威,职业联赛可谓全线开花。
 
但是开花并未结果,从甲A后期开始,球市开始退潮,一直到中超联赛,像成都、重庆这些曾经创造了金牌球市的城市,一场中超联赛的观众竟然只剩下区区千余人,我曾经用“当八万人只有了八百人”来形容2004年底,上海国际在徐家汇八万人体育场与四川冠城的那场比赛。中超联赛的初衷,应该是在甲A式微之际中国足协的一个救市措施,就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甲级联赛、乙级联赛没落,王俊生想出推出甲A、甲B的偷天换日之招,竟然惹得万人空巷。但是,阎世铎用中超来偷梁换柱甲A,中超球市却大幅度缩水。
 
观众到哪里去了?3月18日成都“甲A明星赛”的四万人以及中超揭幕战西安朱雀体育场的三万人,告诉我们球迷人还在,心未死。但是在更为广袤的中超、中甲赛场上,我们还是要问,观众到哪里去了?
 
正方:
 
郎效农:有些地方金牌球市的消失是有特殊原因的,从整体上看,我认为两年中超和10年甲A差别不多,如果要说甲A特别火爆,其实只是1995、1996这些年更多一点。历史是延续的,我们要看发展,任何事物发展的起落都是正常的。
 
反方:
 
高洪波:就我们厦门来说,本来作为升班马球市应该火爆,主要是受到了场地的限制。其他地方的情况,我想个简单的比方,自己家里有DVD了,你还经常去电影院吗?国外五大联赛电视直播现在天天都像滚雪球一般的影响着球迷,这是一种导向,媒体精力都放到外国去了,对自己的事情反而关注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国内赛场球迷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像北京,今年的球市就有些回潮,我注意到了,北京媒体现在与俱乐部配合,对1994、1995、1996年那几年的联赛宣传得较多,这几年国安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比赛很有激情,很好看,大家愿意去怀念,也直接影响了今年北京球市的回潮。
 
王奇:成都出现了四万球迷,但是成都并没有中超呀!3月18日的四川球迷只是怀旧,他们让成都体育中心爆满不代表球市的回暖,目前,球迷们还没有太多的回归热情。球迷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要一代一代的培养,我到英国考察,英国球迷常常一家三代都忠于一支球队,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老球迷失去了热情,新球迷群体还没有形成,球迷形成了断层。球迷的培养上,我们也太功利性了,四川人过去哪里去看什么李宇春呀,魏群、姚夏他们那时候一出现在体育场,哪有超女的份!我记得过去中央电视台购买国外动画片的版权,一买就是30年,我很惊讶,后来才发现这与培养球迷是一个道理,动画迷也是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我个人还是看好球迷回暖的,但是还有一个过程,至少需要3到5年,如果在2008年奥运会或2010年世界杯上,中国足球整体有质的提高,球市才有回暖的希望。
 
郝洪军:很显然,各种诱惑拉走了球迷,比如铺天盖地的国际体育信息,还有超女呀,火得不得了。当然,很多球迷宁可去喝酒喝茶,去遛狗养鸟,就是在家里发呆都不来看足球。
 
我才不看好什么球市回暖呢,成都甲A明星赛那是看甲A的面子,人家是来怀旧的。中超回暖?凭现在足协的举措是很难,中国足协就想粉饰太平,将联赛说得什么都好,不过就是为了拉赞助商,依靠他们重振球市,简直是不可能。我在媒体对中国足球的揭黑,有人说是给球市雪上加霜,实际上,重病还要下猛药,不治好病,球市永远都不可能回暖。可是中国足协对治病没兴趣,也不敢有兴趣,它又回避不了,当然就看不到球迷回来的那一天,对此,我是悲观的。
 
石雪清:我说了足球在整体贬值,球迷不来当然就是贬值的一个主要现象,人家来干什么?中国足球联赛到了中后期,一些老板特别是一些私人老板,太急于往回捞钱,把自己口袋捂得紧紧,不肯投入,球市培育不起来也是正常的。再说,这些年中国足球折腾在关联关系、假球、黑哨里面,足球像一个垃圾场,球迷自然就会远离球场,谁愿意没事去闻这个臭味呢?
 
林乐丰:我们有球迷,但是在媒体的导向之下,球迷离开了,我希望媒体更多一些正面报道,不要只让球迷看到假黑什么的,多一点光明,让球迷看到希望。
 
三、球星到哪里去了?
 
比对一下甲A球员和中超球员的绰号,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甲A有范大将军、猎豹姚夏、金左脚马明宇这些绝对“高大全”的美称,也有浪子高峰、魏大侠这样的七侠五义般的诨号。甲A近年来却诞生了“球霸”这样的称谓,纵然有“大帝”这样高不可攀的封号,但谁都知道这非但不是赞誉,而是极端嘲讽。
 
3月18日成都的“甲A明星赛”集聚的四万观众,很像几年前在上海的那场罗大佑演唱会,人们要的是怀旧。怀旧是对现实的反动,而现实是,球星到哪里去了?当2005年的“超级女声”红透半边天的时候,许多中超经理人都打起了超女的主意,还不光是足球,3月18日的CBA明星赛上请来了超女张靓影,超女却盖过了球星的风头。而同一天下午“超女之城”成都的那场“甲A明星赛”,只有一些挺着啤酒肚的“过气球星”,却一定会让超女也觉得寂寞。
 
正方:
 
郎效农:我说了,中超与甲A没有可比性,球星要看你怎么去看,不能一概而论说现在中国足球就没有球星了。
 
石雪清:球星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现在是有球星的,但有些黑心老板就是在干扼杀球星的事情,那些老板不请什么好外援都不说了,自己的球星也剥削克扣。比如说陈涛,老板居然要让人家签一个5年的合同,一个月只有5千元的工资,像包身工一样。可是一听说国外俱乐部要他,一开价就是上百万欧元,我不知道说这话时这老板脸红不红!还有我们熟悉的那个冠军专业户,他们的球星少吗?可是他们老板给球星的工资更少!价值与价格严重的背离,黑心老板让球星贬值,让未来贬值,所以才看上去没有球星。
 
林乐丰:过去对甲A的报道,正面报道多,大家能记住的球员也多,球星自然也多。但是,现在媒体只知道揭发,天天报道都是假、乱、差,球星也背湮没再里面了,但客观地说,球星肯定有,而且比过去多,过去我们有球员被曼联选中吗?
 
反方:
 
王奇:我们现在就是缺乏偶像级的球员,高峰、范志毅、魏群这些球员,有没有毛病?我说都有,但是他们有领袖气质。至少,他们很讲义气,讲义气不是坏事,是好事,球队要有讲义气的领头人,才有凝聚力。现在这些孩子,把老祖宗要我们讲义气的传统都丢了,我不点名,现在国家队那些大腕,很多都没有为队友着想过,没有为集体着想过,这些人当然成不了球星。
 
郝洪军:球星没有了,很正常,因为在退步,各方面都在退步,其中最重要的是操守在退步。我们现在一些球员,在国青时,在国奥时,我觉得他们本来可以成球星,可是后来练废了,不是练球练废了,而是在社会里练废了。他们的行为缺乏应有的职业准则和操守,也许有些人还有技术,但是永远都成不了球星。
 
周寿远:现在我们的一些俱乐部在选材时,无论是内援还是外援都优先考虑高大威猛的人选,纯技术的球员却没有人青睐。过去赵达裕、彭伟国这样的矮脚球星,没有身材却到现在都拥有众多球迷,现在估计他们这样的球员在中超球队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联赛中靠身体吃饭的球员越来越多,技术球员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球星是什么,球星首要要有技术。
 
四、足球媒体到哪里去了?
 
2005年,我们见证了北南两大体育专业报纸的消失,《球报》与《南方体育》在这一年与读者永别,还有一份在京城挣扎了好几年的《青年体育》也悄然无声地退出了舞台。当然,有更早的《21世纪体育报》(成都)、《体育报》(重庆)、《体坛报》(杭州)、《体坛导报》(桂林)等等的消亡。CCTV-5的《足球之夜》,曾经是“球迷每周的节日”,但这一档历经了10年的黄金栏目,现在却已经连本频道的《天下足球》都不能敌了。足球媒体曾经因为国内联赛的火爆而火爆,那么,国内联赛的衰败,是不是足球媒体走向低谷和没落的原因呢?
 
正方:
 
对于足球媒体的没落,我们没有找到正方,没有人认为现在还是媒体的黄金时代。
 
反方:
 
高洪波:我个人认为媒体在报道上经常趋于极端化,缺乏科学分析,有时候也显得很功利,比赛当然是有输有赢的,经常乱骂人不是可取的。
 
王奇:我说的这话可能要得罪一大批人,30岁以上的记者我们可能会记得很多人,我们可以说马德兴怎么样,我们也记得董路写的东西,我们会说王俊很有文采,我们会很敬佩秦云的敬业精神,但是30岁以下的足球记者我们记得谁呢?说一句混蛋话,现在那批小记者写的都是什么呀,30岁以下全都是垃圾!你不懂足球,你拿《三国》来参考,要么你写麻将也不错,你告诉我谁敢说自己的名记,我说的现在那帮年轻人。
 
同时,体育媒体现在不能单靠竞技体育了,美国体育最火的不是NBA,而是职业橄榄球联赛最火爆,他们的中场休息可能会来滚石乐队,可能回来麦克尔•杰克逊,能不火吗?体育运销要靠娱乐,去年全运会谁最火,是田亮最火,田亮为什么火,是因为娱记进来了,必须要有娱记进来,足球才能重新火起来。
 
另外,信息科技的发展,也打击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信息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需要即时体育新闻,用不着等第二天的报纸了,甚至也不要等到晚上的电视新闻,一上网就有了。
 
郝洪军:大市场在萎缩,看球的人少了,技术落后了,商家少了,读者也就少了,体育媒体走入低谷是正常的。当然,作为一家已经停刊的体育报副总,我们觉得自己肯定也有问题,

简单地说,像在过去,信息纵然不发达,我们会背着一个传真机就出去采访。现在技术先进了,也造就了一些记者在网上拷贝稿件的习惯,读者当然也就会唾弃你。我相信,中国足球在做过大手术之后,秩序如果能够得到恢复,我们会见到体育媒体的复兴,也会看到新一代名记的诞生。

从甲A到中超,我们究竟是在进步还是退步,实际上是得不到一个定论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很明确,就是我们只知道,我们从甲A来,却不知道中超向何处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