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何原本》de道

(2020-11-17 09:35:09)
标签:

梁漱溟

李善阑

徐光启

柏拉图

曾国藩

分类: 大声大气

庚子年,历书曰有事,不日天降武疫,万民齐哀。年中,乒乓球运动时先是被踩右脚趾后又崴脚,无奈。只有蜗居斗室啦。

日前,遇见哲人李教授,换盏中将心中多年以来的困惑倒了出来,先生迷途点精指出“凡事会节节高,无止境啊。”恍惚间感觉这是一种哲学要义,一种道吧,回味起来甚是了得。恰逢李教授在微信中推出了书杰的《哲学100问》等书籍,连忙点赞购书后入微信群,认真的学习起来。

《几何原本》de道
(欧几里德(Euclid))
明末是一次文化繁荣的时期,流传至今的有号称古典四大名著: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此时,会士利玛窦带来了钟表、天文历算、《几何原本》、圣经等洋货物品来到了中国,开始了西学的传播。

《几何原本》de道
(自鸣钟)
洋货。就诸如钟表等洋货来说,经过这几个世纪的传播,我们对洋货也是有一定的认识过程。一是在明末,利玛窦写到:我们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天真的脾气",在发现洋货比原有之物质量更好之后,就会“喜欢外来的东西有甚于自己的东西”等。这些个物件在帝国来看,实属“奇技淫巧”之范畴。二是在大清,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将洋货“奇技淫巧”划分两个部分,奇技属于“有用之物”,好玩,也就提出了“师夷长技”。有史料记载:“自鸣钟表皆出自西洋,本朝康熙开始进中国,今士大夫家皆用之”。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被贾府中的自鸣钟响声吓了一大跳等。洋货是以一种高档奢饰品的器物进入了中国。三是清末,洋货走向了寻常人家,成为了日用百货。冯桂芬的《制洋器议》中把洋货与日月百须联系了起来,同时也提出中国自己的货物能够满足百姓的日常需要的观点。最后,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要和洋人进行“商战”的论点。这些思想的演进过程,一直没有脱离实用主义的特征,没有脱离“器物”的概念。

《几何原本》的溯源

内容。此书是欧几里得编撰,书中汇集了希腊和罗马大家如毕达哥拉斯、欧多克索斯、泰阿泰德、希波克拉底等的成果。全书分别介绍有几何基础、几何与代数、圆与角、圆与正多边形、相似、数论(1-3)、无理量、立体几何、立体的测量、建正多面体等等。包含了古希腊的算术、数论等。是由定义、假设、命题和推论组成的严格的、演绎化的数学证明集合。按照现代通行的版本结构,并以英国数学家希斯本为例,共有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31个定义、465个定理以及若干推论。它为希腊几何学体系制定了公理化基础。

版本。《几何原本》一书最初的一些完整的拉丁文译本不是译自希腊文,而是译自阿拉伯文。在八世纪,一些希腊著作的手稿在拜占庭被译成阿拉伯文;1120年,英国学者阿德拉德(Adelard)根据一个较早的阿拉伯文译本完成了一个拉丁文译本。另外两个译自阿拉伯文的拉丁文译本是分别由盖拉尔多(Gherardo,1114~1187)和比阿德拉德晚150年的坎帕努斯(Campanus)完成的。15世纪前,此书的发行版本和印数仅次于《圣经》。直到18世纪,西人将天文学、力学和一般物理科学的探索者,均称为几何学家。在当时的希腊罗马时期,此书属于哲学的范畴,是当时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教材。

入华的考究。今人研究《几何原本》何时传入中国,有说始于大元。据元代王士点和高企翁的《元秘书监制》第七卷“回回书籍”中记载,“至元十年十月北司天台申本台合用文书”中有一部书名为《兀忽列的四擘算法段数十五部》。据研究,欧几里德(Euclid)是“兀忽列的”;“四擘”就是阿拉伯文“Hisad”—“算学”。据史书记载, 1271年波斯天文学家札马鲁丁在元上都建成回回天文台任台长。负责观测和计算。后来札马鲁丁还主持了《万年历》(回回历)的编写。这部《几何原本》很可能是他带来的,没有翻译成汉字,但也有很多人学习过。据《多桑蒙古史》记载:“成吉思汗系诸王以蒙哥皇帝较有学识,彼知解说Euclid氏之若干图示。”

明末,利玛窦带到中国的《几何原本》是其老师克拉维乌斯即丁先生的拉丁文评注本,全书共15卷,先由徐光启与利玛窦在1607年翻译了前6卷,并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天文算法》中收录。

《几何原本》de道
(故宫版)
大清,北京故宫保存着《几何原本》12卷,附《算法原本》2 卷,古希腊欧几里得撰写,意大利人利玛窦口述,明徐光启笔译。清朝康熙年间内府精写本,共4册。半页9行,行18字,无框栏,无行格,通高27.3cm,宽17,5cm。上图下文,全书无序跋。后几卷,由于徐光启丁忧后,利玛窦已经去世,也就没有再翻译了。17世纪康熙时代,白晋和法人张诚用满、汉两种文字翻译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几何原本》注释本。1713年此书收录到御制的《数理精蕴》中。1852年,李善阑与会士伟列亚力使用了英国人比林斯利英文本续写了《几何原本》后9卷。1857年刊印。前6卷到后9卷,汉译本终于在两个半世纪之后完成。1865年曾国藩曾经出资捐助李善兰在南京重刻《几何原本》,这第一次出版了真正足本的《几何原本》。李善兰的数学作品也是很多的,有与艾约瑟合译了《圆锥曲线说》,有著名的“李善兰恒等式”。近代数学的名词诸如微积分、方程式、多项式等出自他的创译。按照自大元到清末的时间推算,此书在中国已经度过了600年历史。

《几何原本》的实质。它不是简单的算术,西人自希腊以来推导哲学思想、找寻真理性知识都会使用数学做为工具,建立模型推导出结果或实证结果,这是希腊文化的传统。斯宾诺莎认为只有凭理性的能力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人有天赋的知识能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所以他采用严格的几何学推理方法,得到其知识体系。其名著《伦理学》就是用几何公理、定义来演绎展现出来。此书的全名为《用几何学方法作论证的伦理学》。可以说,《几何原本》是西人知识库中的基础,也是西人创造其知识论的工具。为什么汉译本经历了250多年成书?前6卷是介绍几何、代数等,这些知识能够方便当时情况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一定的实用场景。至于后9章无理数、数论、体等的概念,只是些抽象的概念。这在西方有一定的应用场景。如开普勒用抛物线运动来表述地球围绕着太阳这种天体现象。用钟表来表达时间是矢量的概念。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来展现多维度的空间概念等等。未能使得国人充分理解。正如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所提,几何学是能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从而认识永恒事物的学问。这些理性概念的不断演绎,是当代科学的基础,这种观念的接受和传播的确是会要慢一些。换句话说,几何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术,而是道。就目前看,希腊和希伯来文明的融合,不断的演化,形成了当今的科学、技术和西方文明。一般我们使用几何算法解决一些天文历算的事情,通过天文的现象,来揭示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预测农业的丰收,日蚀的现象,帝王的行踪等维度比较的单一,关联度也不够充分。这或许是一个原因吧。其二,按照当时朝廷上有礼部来管理天文历算,工部来管理手工商业,农部来管理农耕,没有专门从事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机构,这或许也是一个原因吧。其三,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下,我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着何乐而不为呢。简单讲,科学这个名词尽管是来自西方,它的特点是数理的、理性的、实验的。但我们从博物的角度来理解华夏古代的科学,我们信心满满的,不弱。也可以说我们有馅饼,西人有匹萨,咱们互不相干吧。

《几何原本》de道
(张卜生版)
近几年《几何原本》出版的情况,不完全统计。

1、《几何原本》莫德蒙文译本,内蒙古人社1987年出版。

2、《几何原本》兰纪正,朱恩宽译汉译本,梁宗巨,张毓新,徐伯谦校订,1990年陕西科技出版社首次出版,2003年再出版;译林出版社2014年10月三版。

3、《几何原本》视图全本,人民日报社2005年编译出版。

4、《徐光启与几何原本》, 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年版,此书是2007年11月在上海徐家汇举办的“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编。

5、《几何原本》独狼译,地震出版社2007年01月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阅读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和科学方法训练。但做为我们来说,由于整个社会缺乏《几何原本》式训练的传统和积淀,学习起来会有难度等等。

6、《徐光启全集》中《几何原本》徐光启译、王红霞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7、《几何原本》燕晓东汉译、江苏人社2011年版,2014年又再版。是一本插图丰富的读本。

8、《几何原本》邹忌汉译,重庆出版社2014年版。

9、《几何原本》李彩菊汉译、北理工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10、《几何原本》桂金汉译、台海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11、《几何原本》张卜生汉译,江西人社和商务印书馆2019年同时出版。

自改革开放以来版本具有特点的,莫德的蒙文版从出版的时间来讲当属第一。其次是兰纪正和朱恩宽汉译本,在业界和网络上流传广泛。三是燕晓东的汉译本插图版,版式和内容轻松易读。封面醒目提出:“建立空间秩序最久远最权威的逻辑推测语系。”试图用拼图来诠释此书,以求之前各地古代数学家们所拼好的数学真理拼图汇集在一处,组成更加壮观的图景,数学家将以此为基础形成更加新的图景这一目标。海德格尔讲:自然的数学化运动是可通达性。数学的推导,寻找到了现实生活、物理后果。第一步数学化(理性化到数学化),第二步就是世界图景化。想必是译者的愿望吧。无论用何种多样化视角,这种尝试确实是一件好事情。四是张卜生汉译本,此译本详实且严谨。正如希腊古典科学是求真的科学,把事物的本质为追求目标,现象背后的真理。越理性、越逻辑、越高贵。倘若要研究《几何原本》的源流,一定要认真阅读此书。

记得梁漱溟先生曾经讲过,要想认识世界,首先要从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做为起点。原本是想以《几何原本》这本书为线索,来探讨一些国学与西学之间的融合关系,来解惑这些年来不太明白的事情。众所周知,近三十年来,西人在IT行业不断的推出诸如无纸化办公、云计算、大数据、区块连等新的技术概念,在图灵理论的光环下不断的延伸着新的名词,那么下一次的新技术名词又会是什么?颇为的纠结。我们是不是能够通过中西融合的方式创出一些新思路,破解一些新问题,下次我们也推出个什么新技术名词呢?当然这的确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但还是要去想些什么,万一能找点什么呢?这就是当下我读书的缘由吧,很功利的。

近来,正在读西方哲学简史一类形而上的书籍。阅读中,感觉到有些来自西人的名词,并不太符合现实,有生搬硬套的感觉,或许这是我们那些先贤们太过于捉急了一些吧。上世纪,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当然了国人对其解释方法很多了。至少在其编篡过程中,是以西方现代科学的叙述方式来解读古代中国的科技史,就是把不同文明的历史进行合并同类项,我以为是不可比性的。倘若将来中西文明之间的交融更加的深入,情景大致同质,当然也就有可比性啦。

我以为知识的学习要善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够发生兴趣,才能不断进步。李善阑有一句名言:“我想做个原始人和世间万物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身心平行论的观点,是希腊人追求自然世界本质的必要条件。现今,我们又如何做呢?当然哲学这东西人人都能够去学习,但是勉强的去学,一辈也学不完,也得不到一点结果出来。学习一门技术大致要花几分功夫,也就会收获几分效果吧。但是科学讲究研究、近在眼前的东西,你会熟视无睹,不去探究也就无从进步,只能跟着别人的步伐亦步亦趋的行走。

《几何原本》de道
(西单图书大厦四层货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