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巴的感觉
(2012-06-24 11:58:13)
标签:
财经 |
分类: 铜子儿 |
好久了,总感觉有一些子郁闷,想表达出来,也没有什么机会。这次有时间去了一趟宁,看了一通的企业,似乎也一知半解的知道了些什么,陡然升起了一股勇气来,写点什么,做点什么?反正要宣泄掉那些污秽的东西,将它呕出来,甩掉吧。
记得几年前,京城城南金融街有某某号院有楼出售,其一平方的售价也就数千元计,比当月工资多不了那里去,动了动凡心;但是,思来想去的,担心负担太大,也就作罢了。前些日子,听说那片房子已过了数万元,涨了数倍啦,为什么当初没有买下,贷啊,思想过于的保守了,如今肠子都悔青了。可是眼前,在京城五环外的楼盘也都是过万元以上了,了不得啦,工资多少年了没有变化,郁闷啦。
四月份,新浪微博上有一个感觉CPI的游戏,我填写了一个数据,西苑大集的西红柿每斤价格2.5元钱,这个价格目前也差不多阿。按照前些年的光景,也就1元钱左右,涨了吗。这不是理论探讨的问题,而是契合实际的场景,就是蔬菜等日用品的价格已经今非昔比了,也是我们不得不承受的杯具啊。
如今欧洲债务危机,大家的日子不好过,WTO了吗,它感冒你就得发烧,下滑的速度过快啦,咋办阿?调一下利率,加大放贷的量,不用脑子想再就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这一招几十年来反复用过几次,几十次,上百次了,记得前些年用过,4万亿的投入,效果是什么啊,又是一种所谓产能过剩的下滑。次贷危机难道还是没有度过去吗?记得过去就有人讲,别人是V形的走势,而我们将面临W形的取向,乌鸦嘴。那么这次还要采取一种记吃不记打的循环吗?我们得了什么病?要用计划体制的药来对付当下的病,看来我们需要调制一味的时下的汤剂哦,我们难道不需要对症下药嘛?
论虚,辨证论治是一种医术之道。观察了宁地的三个所谓的工业园区,产业有也就是一个来料加工的制造产地,用土地和劳动力来换取税收而已。如是中字头集团的加工厂,加工电力、钢材、石油制品到水泥等等计划性生产产品;还有日韩企如SHARP、LG、三星的LCD生产装配线,生产TV、手机等LCD产品,在保税区一个倒手,就为进出口的玩意了;服装业,就干脆贴牌;船舶业,接单子少,基本上是负债运营。值得一说的是制药业,西药主要是OTC,采取进口后国内分装的方式,利润极大,关键技术在外头噢;可是,这中药尚未成气候。制造业,鲜有移植核心技术来的厂商。这脉搏一摸下来好生一个虚字,切是一个扎扎实实地虚。
说实,前些日子听说,青岛接到德国一个厂家的来信,告知该公司百年前为该市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已到维修期,并告知备品备件放在某处,请环保局及时地维护;当人们按图索骥找到备件时,发现备件完好如初的保存着,惊叹噢。人们讲,各种各类的百年老店的故事,大概就是经营时间长、产品专一、品质优良、家族型规模等等;APPLE难道不是一家老店吗?好像其他地区都有,而我们没有啊。这是为什么?有人说当下是一个浮躁的世界,大家只想赚钱,赚了就跑,真是令人可悲的事情啊。
把脉,房价是在地价的推动下提升的,压低地价可能吗?我看无法实现,为什么?地方随意无度向农民圈地,把地买给开发商,收入巨量的地方财政;可耕地在减少,口粮咋办?农民流动到城里成为底层的产业工人,农民工,村庄被蚕食,但是号称城镇化了。制造业又是咋的了?钢铁业产能过剩,汽车制造贴牌、轮船制造订单少,服装业还是贴牌;大家缺乏什么关键技术哦。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能力,就只好跟着风走了,人家今天吹东方,你就跟东风;明天吹西风,就跟西风;内需在那里?没有吗?还是产生不出来?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内需到那里去了?回头看看我们所走的路,都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思路,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为什么?
诊断,经济学的第一假定为经济人假定定律,人是自私的;做事只有建立在经济学规律上去做,按照规律去办,才能孕育核心技术,才能涌现知名品牌,才能拥有无数的百年老店;大环境一定要具备,那就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落实好这种点、线、面、体的制度结构,才是根治的一味良药。
是阿,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定是其经济基础,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定是技术的创新,推动技术创造的基础也一定是个人空间的极大延展。同时,社会需求也是拉动技术创新的拉动力;两者不可缺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