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环境的描述
青藏高原环境演变的主要表征
一、地质构造演变
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是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特里斯海依次向南退缩,各地体依次拼和,造山成陆的演化过程。这是一个海洋与陆地的演化历史,高原西部存在五条蛇绿岩带,它们是海洋地壳的遗迹,代表了不同地质历史曾经存在的5个海洋盆地。这5条蛇绿岩带由北向南分别是:北昆仑山缝合带,南昆仑山缝合带,红山湖---金沙江缝合带,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这些缝合带构成了6个不同陆块的界线。
关于特提斯洋的问题:
原特提斯洋,北昆仑缝合带(原特提斯)是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古大陆之间最早的一个大洋的遗迹。洋盆形成于震旦纪,封闭于奥陶纪晚期。
古特提斯洋盆,晚古生代,塔什库尔干---甜水海弧后盆地
新特提斯海洋,开始二叠纪末。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拼合,新特提斯海最终从青藏地区消失。开始于始新世中期,从此高原进入陆地演化的阶段。
目前的状况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大约40Ma的始新世碰撞以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印度板块并没有停止向冈底斯的俯冲,而是以继生性内俯冲的形式继续进行。
二、动物和植被的演变
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有一个突变,动植物均由森林型突变为草原型;总之,中新世晚期以青藏高原到亚洲中部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森林覆盖,天山南北,昆仑山南北植被差别不大。但是由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昆仑山的隆起较高,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仍为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北至昆仑山南坡高原中部广大地区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含少量亚热带分子,昆仑山以北为山地常绿针叶林。
上新世早、中期,以森林为主。中期青藏高原植被大体以昆仑山为界,开始形成南北两个植物区。昆仑山山脊已经成为南、北型植物群分布的界线,在昆仑山南坡以及以南地区,广泛分布含热带、亚热带成分的植物群。那里森林茂盛,在坡上部,云杉和冷杉林占优势,其次是松,还夹有一定数量的热带、亚热带针叶树种。在坡下部及山前平原,分布着由桦木科、胡桃属、栎属、柳属等植物组成的阔叶林,并含有亚热带阔叶树山核桃、蜡瓣花等等。相似性质的植物群向南分布很广,南至喜马拉雅山北麓,从克什米尔至唐古拉山均有分布。在昆仑山北坡和以北地区,分布不含热带、亚热带成分的植物群,其山坡上部以松和桧为主,间有少量云杉、落叶松的针叶林,山坡下部和沟谷有柳、桦、榆、栎等组成的阔叶林或榆树林,可称为小叶阔叶林,它们还广泛分布在当时的塔里木盆地的河岸地带。昆仑山北面的森林稀疏,组成中完全缺乏热带、亚热带针阔叶树,而且植被中适应干旱气候的藜科、蒺藜科、麻黄属植物较多,属温带性质,这样性质的植物群在上新世时期的新疆天山南北都有分布。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上新世早、中期山地生长常绿针叶林,特点是云杉、冷杉和松占优势,在东部及沟谷出现针阔叶混交林,向西北及山上侧出现落叶灌丛。在上新世早中期时,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的植被主要是硬叶常绿栎林---雪松林。其植被特点是越向西南,雪松成分增加,有时成纯林,越向东,高山栎的成分增多,向西北雪松和栎的成分有所减少,而草木植物增多。
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初期,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为灌丛草原为主;柴达木盆地以东青海湖区、若尔盖和川西里塘地区为山地暗针叶林;高原南部为亚热带常绿硬叶阔叶林;高原东南部为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
地质的变化,唐古拉山抬升到相当高度,使昆仑山地区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呈现出垂直带十分明显的山地植被景观。
上新世末昆仑山南北地区植物群中乔木成分到在减少,以藜科为主的灌木,草本植物迅速发展,也就是说该地区当时已发育为灌丛草原。其中草木植物有蒿属、菊科、藜科,并伴有麻黄、白刺、柳属花粉。
中更新世,进入中更新世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波动幅度较大,致使植被类型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钻孔揭示,云杉减少,出现藜科、麻黄,明显从前阶段的云杉林向稀疏森林草原甚者冻荒漠过渡,反映气候变冷属冰期气候。
晚更新世冷暖期气候波动极不稳定,温暖期以山地针叶林为主或灌木草甸,冷期为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为主;
晚更新世时,喜马拉雅山等山脉的高度已升到足以阻挡大部分印度洋季风和西风气旋进入高原内部,大量水气受到高原山地的阻挡,而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的迎风坡上降落,而北坡及广大高原内部变得更加干燥。
末次冰期间冰段温暖程度好于全新世大暖期,使山地针叶林向西扩展,阔叶树种增加,末次盛冰期气候干冷,几乎整个高原面为荒漠草原所覆盖。
全新世 10Ka---Now左右,
全新世早期,高原东南部约10Ka---9.1KaBP植被中,中生落叶阔叶和中生针叶占优势,季风已侵入,但降水无明显的季节性,呈现夏季升温冬季寒冷气候;高原东北部青海湖地区,植被以蒿属、藜科为主的亚高山草原,气候温凉干旱。而若尔盖地区出现亚高山常绿针叶林,气候温凉偏湿;高原中部植被稀疏,气候寒冷干燥;高原南部以稀树灌丛草原为主,气候温凉半干旱;高原西部以蒿属为主的草原,气候寒冷偏湿。
全新世中期,高原东南部9.1Ka---7.8KaBP森林成分以常绿栎、中生落叶和中生针叶树为主,铁杉和杉木增加,季风逐渐增强,降水增加到1000mm/a
以上,冬季较冷,夏季温暖。高原东北部青海湖区8Ka—3.5KaBP,以亚高山针叶林为主,气候温凉湿润。高原中部9.6Ka—6KaBP,草原茂盛。高原西部7.7Ka—5.5KaBP以蒿草草原为主,降水稍多,湿度较大,为高湖面期,5.5Ka--4.3KaBP,逐渐干旱。
全新世晚期,高原东南部4Ka—1KaBP,常绿硬叶树种占优势,降水呈明显季节性,季风明显减弱,1KaBP以后出现人为干扰的花粉记录,春季和早夏干旱严重。东北部青海湖3.5KaBP以后以蒿、藜为主的亚高山草原,气候寒冷干燥。高原中部3.8Ka—1.2KaBP为高山草原景观,气候寒冷干旱。高原西部4.3KaBP已严重干旱,基本形成现代环境。
三湖泊的演化
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早期(7Ma—1.7MaBP)昆仑山南麓海拔4500m-5000m处有玉龙塔格西南泉水沟,羊湖附近、振泉湖北、平台山附近、五雪峰西南、秀沟断陷谷地,在可可西里地区等都出现了古湖沉淀。昆仑山北部古湖泊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共和-贵德盆地,盆地海拔高2600m-3400m,为深陷的古湖盆。
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地区,有理塘木拉古湖、阿坝古湖、中甸尼西古湖等,
而元谋古湖开始于3.90MaBP、丽江蛇山古湖始于3.40MaBP海拔在2500m-1000m左右。这也反映了这个时期以湿润气候为主,为淡水外流环境。由于青藏高原又发生构造运动,对湖泊演化发生很大影响,到0.8MaBP左右,元谋古湖消失,而蛇山古湖发生南移,在蛇山附近古湖消失,.44MaBP理塘古湖消失,若尔盖古湖直至38Ka-35KaBP才开始逐渐消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