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吴冠中先生对话--后现代生活方式

(2008-01-17 09:57:53)
标签:

杂谈

分类: 大声大气

日前,读《南方周末》吴先生的访问录,很受启发。吴先生就当前中国艺术的现状和其忧虑与记者进行了对话。先生有几个鲜明的观点,甚为叫好。

    ◇教学评估检查——是个劳民伤财的活动

    ◇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

    ◇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了

    ◇观念之争——全是站在自己饭碗上

    ◇艺术市场——很多沙子将会沉下去

    ◇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

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

这次访谈,解析了当前艺术界的众生相,立意鲜明,好啊。

但是,我无法预测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中国的艺术水平会有所提高吗?高水平的艺术家们是否会增加。公众的欣赏水平也会提高,艺术品再次的升值吗?等等。难道不需要另一套体系,或者需要另一条轨道哪?我不知道。但是,确乎不需要那一大群不下蛋的鸡。

评价的尺度,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要理清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办法。

历史上,艺术家们都是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冷清。但是,艺术、艺术家的生命都是会有波峰和波谷的,你来我往,像一个大茶馆。艺术也是这个样子的,一个时期一个派别吃香,风水轮流转,大家有饭吃。哈哈哈哈!

中国艺术界十大杰出人士、领军人物、大帽子可以颁给李仲春;中国艺术界十大企业、艺术机构颁给他的美术咖啡馆。哈哈,耕耘不断吗。

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艺术创作是个体劳动”我甚为同意。这是需要条件的,是若干要素所组成。

这些要素有:生存、评价、创造、艺术等等。就艺术而言,艺术家和社会双方面的。

想一想,艺术的提高需要好的艺术工作者、好的艺术家,但更需要好的捧角,这就是社会。如果只是商业行为,哈哈,也无法长久。如果只是自斟自酌,那么就没有角,艺术就无法发展。

捧角,当然是广大的受众。当然也分彼此了,按需择偶。如何捧?什么人捧?这是一个课题,值得玩味。

后现代生活方式,就是指一些吃饱了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活动和状态,也是艺术领域捧角们诞生之地,所谓的群众基础。如果这样的一群分母做好捧角的角色,想必艺术市场会繁荣起来。

何谓艺术家,只有那些踩在这些捧角头上的人们,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成为永远的艺术家。换句话讲,艺术也要符合这些人的口味。

我以为吴先生的论点只是隔靴搔痒,没有落实到实处。绘画这事早已经不是所谓绘画界的事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