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大声大气 |
从马路西边过来,穿过一片叫卖衣服的小摊,来到了久违的隆福寺小吃店。
排上队,换了票;麻利的点了豆汁、焦圈,面茶,炸糕。找了位子,拧巴的坐了下来。
豆汁,喝下去,酸酸的、有一股暖意;焦圈,咬下去,嘎嘎的作响,脆的。哈哈,吃吧。
面茶,搅和了一下,还是那样的咸;非也,老式的吃法,是顺着碗边转圈喝,溜边;麻酱犹如一个同心圆,伴随着面汤旋转着滑到肠胃里。
炸糕,但,确乎没有宣武门铺子里炸的皮脆,香。人家是先用凉油、再用热油,搞了两遍;刚出锅时,特别吹凉一些,再小心的咬,咔嚓一口,薄薄的脆皮、柔软的面筋、甜甜的豆沙、溢满了口,那叫一个脆。
路东头,明星电影院,现如今大门口贴着残缺的各式各样的广告招贴画,里边已是浴室、按摩、电玩、KFC等乱七八糟综合体了。早年,经常来此看电影,票价儿童学生五分、成人一毛,后来是三毛、五毛、一块,常看电影,便宜而且人少。
再过来,就是华丰灌肠店了,数来数去,如今排得上的只有它一家。过去,高台阶前大饼铛里老是煎满了薄的、一片片的灌肠,炉子里蹿着火苗,煎得灌肠冒着白烟儿,吱啦作响,满街筒子散漫了香味。站立在寒风里,鼻子喷着雾气,口里素肠就着蒜末儿,吃额头直冒汗,解馋啊。
胡同中,隆福大厦,没有灯亮、黑黝黝的戳在那里,有一点荒凉的感觉。记得,上个世纪那场火灾后,阴气缭绕,大家伙都躲着走。按照八卦,要堵头、盖了房子,有通气、建了路。但阳气还是不盛,人气也就没有聚起来。
正月初五逛隆福寺街,大楼投下了冷冷的影子,感觉有一些冷清。老北京的东西只是孤孤零零的摆着,而TATTO一类的商家却比比皆是。文化的氛围确实少了,难道只是时间的变化吗?是啊,一旦这种氛围消失,“人气”也就不在了。
回忆小吃的场景,回忆小吃的滋味,嗨,难道会是一种追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