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评课稿
(2012-04-25 22:06: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A3-B5/B6/B7-C6/C7/C8(3) | 
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评课稿
———麻文杰
课改后,估算受到普遍的重视。今天林老师的这堂估算课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及时雨,也给我们提供了共同学习、共同研讨的平台。下面是我刚才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乘法估算》后的一点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中明确估算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
课一开始林老师就创设了一个很自然的情境:海城一小简介(先出示照片,再出示文字)
 
再出示:现有班级31个,平均每班38人,共有学生?人。
林老师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力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补充改编教材。同时这样由于数据的不确定,学生就不能调出现先计算准确值再进行估,而是很自然的想到估算。这样的情景创设有效地打破了学生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层层递进中了解估算方法
由于估算的结果是近似值,就要允许有误差。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打破(一题一答案)的常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但估算教学不能仅局限与教估算,还要引导学生将估算值与精确值相比较,进一步思考“估计值是估多了还是估少了”,明确准确值的值域范围,建立更为清晰的数感。
三、矛盾撞击中形成生活化的估算方法
(1)学校表彰学习进步的14位同学,奖品是43元一本的书,大约要带多少钱?( 
 
(2)同学们去春游,旅游公司有16辆限坐35人的客车,大约能乘坐多少位同学?( 
 
根据所学的知识,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根据算式14×43 
 
 
2012.4.2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