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5baa0a59h799b5ca68e72&690
怀着对崔老敬仰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大帅崔嵬》。首先承认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下面我就语不成句的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崔大帅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崔鼎新。在旧中国一个农民能有如此眼界和胸襟是一般人比不上的。在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勒紧腰带让崔嵬上学,且连连“闯祸
”被学校“单位”“开除”。老“父亲一如既往的对儿子不加说咎”。这不是一般的气度。崔嵬如果不上学就没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崔大师”
社会·时代·明智的选择,是崔嵬(他和我父亲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都是10后,都是老八路)投身革命大熔炉成功的法宝。至于崔大师的成就那是个人的努力和本事。
在中国电影史上,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只有崔嵬和石辉。但崔嵬却赢得了亿万人的欢喜和崇拜,这不仅有崔大帅率真坦诚的人品,还有他坚持艺术的道路“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政治空气高压再大他也坚持作品要真实。只要群众喜欢他就吸收立马改正,融入到群众之中。他能不受到欢迎和崇拜吗?(在上海演的剧目到解放区群众不接受,《陈庄战斗》演出的失败。让崔大帅坚定了作品要真实)
第十章《大墙内外的牵挂》读完让人心碎,肝肠寸断。可能是我先读了崔导女儿《
文革十年与父亲1.2.3》的原因。除了文字润色好,总觉着不如崔大姐写的真实。特别里面用了黄某人的一些沽名钓誉的话,就觉着别扭。崔大姐在《文革十年与父亲》文章中真实的记录了:崔老的铮铮铁骨不落井下石;为见女儿屈承罪名的侠骨柔肠,林铁的有情有义,谢导钱导忠肝义胆,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那个聪明机智的郝广良。卑鄙龌龊的黄某人,这就是文革中的众生相。谢老的那句“不记得了········”是大家风范。
(我特别喜欢聪明机智的郝广良是他保住了崔老的藏书)
崔老已驾鹤西去,艺术生命长存,中国人民(包括文艺界)永远记得这么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艺术家。像崔老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并不多。所以崔老更让我们敬仰怀念。。我就是乱说一气,一孔之见。今天先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