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斯卡 奥斯卡

(2009-05-19 07:55:29)
标签:

奥斯卡

评委

犹太人

口味

好莱坞

娱乐

http://nc.jxcn.cn/tk/sytk/W020090227371067188648.jpg奥斯卡" TITLE="奥斯卡 奥斯卡" />     又写了一夜的本子,总算见着尾声了,制片方也等到了耐心的边缘。虽然不是很瞌睡,但是已经晕乎得不能够维持在最佳创作状态了。理智的停笔,存盘。习惯性地浏览点儿文章,写点儿随笔,等待困倦到来,倒下即睡。

    想起了诺贝尔,想起了奥斯卡,想起了评委也是人,想起了人的诸般口味。  

    奥斯卡是中国人永远的痛。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导演或者演员指染这一全球性的电影奖项。而中国人又有特别严重的奥斯卡情结,每每冲击奥斯卡都兴奋得不得了,每次又都失望而归。 

    这次一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奥斯卡十项提名、八个奖项,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歌曲、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攝影、最佳混音及最佳剪接。周末北美票房居第五位。这部片子到底好在哪里?专家说,“炫目的魔幻写实”,“对生命活力的歌颂”,“融合童話故事般的质感和大胆的写实主义,包含引人入胜的力量。”是个雅俗共赏的片子。我们的一些国人又开始兴奋,觉得这样一部反映印度的异国风情的电影能够获得奥斯卡评委的青睐,那我们中国的片子也可以做到了?与张艺谋的获奖电影遭遇一样,这部反映印度贫民窟生活的电影在本土和海外印度人中却遭到排斥。许多印度人都认为那是一部纯好莱坞电影,只反映了印度落后的一面,很有局外人的同情和猎奇心理。美国人告诉我,这部电影的编剧是英国人,又是美国电影公司出品的,自然是按老美的口味拍的,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作品,根本不算是宝莱坞的片子。 

http://ky.chuban.cc/tpxw/200903/W020090327594407811433.jpg奥斯卡" TITLE="奥斯卡 奥斯卡" />    好莱坞的评委以白人为主,又以犹太人居多,所以在评选上,势必会用自己的口味来作为评选标准,并不是特别客观公正的。总体来说,一部片子要入评委法眼,一定要制作精良,艺术水准较高。在此基础之上,深刻反映人性的片子总是能打动评委。举例来说,那些反映二战时期救助犹太人的影片,总能频频获奖(也许和犹太人评委较多也有一定关系)。这却是中国电影一直做得不太够的地方。

    奥斯卡已经举办很多年,一些传统的电影表达方式已经让评委感到乏味。他们需要看到一些新观念的电影。那种有着异国风情的片子很能提起评委的胃口。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包着异族文化的外衣,骨子里还是表现好莱坞的老生常谈——心灵的救赎。有人甚至怀疑,这个作家背后根本就是有一个“ghost writer”(幽灵作者,指枪手),完全按照好莱坞拍电影的模式来写这本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改编成电影,或许真正执笔的是好莱坞的编剧,这个作者只是阿富汗人的身份被利用了一把罢了。回过头来,再看《贫民百万富翁》,讲了一个新奇的故事。印度贫民窟的孩子贾默,因为悲惨和坎坷的经历,碰巧答对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猜谜节目的所有问题,赢得2000万卢比的大奖。他的每个答案都是一段令人心碎的经历。从贫民到百万富翁,是一场典型的美国梦。作者巧妙地用电视猜谜节目把印度的黑暗面串起来,用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形成强烈对照,造成黑色幽默的效果。视角独特,故事新鲜,依然是表现深刻的人性,披上了印度色彩的外衣,还让老美评委们感受了其他国家的落后,在心理上有了安慰,于是这部片子就成功了。国产电影之所以不能赢得奥斯卡,实在是因为没有按照评委的口味去拍。某些自认为摸准评委脉搏的导演,如果没有一个真正在西方文化环境浸润过的人来把关,还是不能获得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