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明华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1B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中选有季羡林先生的《成功》。文中提到韩文公,书下的注解是:
【韩文公】即唐代韩愈,文公是他的谥号。(见课本第117页)
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辞海》中的说法是:“韩愈,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就是说,注解应该改为:
【韩文公】即唐代韩愈,文是他的谥号,此处的“公”是表示对其尊敬的称呼,就像“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中的“子”一样。
由此想到,教师可以紧扣教材,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谥号”的文化常识,因为古人对谥号是很重视的。
在整套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本中明文提及谥号的有以下几处。第一次提到是在七年级上册中的《〈论语〉八则》中对“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的注解: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谥号叫“文”。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叫“谥”或“谥号”。(见课本第176页)
第二次提到是在八年级下册中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说到曾文正时,书下注解为:
【曾文正】即清代军政大臣曾国藩,“文正”是他的谥号。(见课本第48页)
第三次提到是九年级上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题注: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省)人。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见课本198页)
另外,还有一处用到了谥号,但教材没有明确说明。八年级下册《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注解中提到范仲淹时,说他著有《范文正公集》(见课本第64页),“文正”就是范仲淹的谥号。
在古代,“文正”是朝廷赐予臣子的级别最高的谥号,“文忠”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比如清末名臣李鸿章的谥号就是“文忠”。这里面名目繁多,是很讲究的。
还可以提一下的是,古代的谥号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礼官为皇帝评定的,一种是朝廷赐予臣子的,还有一种是民间的,称为“私谥”,比如《桃花源记》(八年级下册)和《饮酒》(九年级下册)的作者陶渊明,被称为“靖节先生”,“靖节”就是私谥,私谥是从东汉时才开始有的。
学生对谥号有一些常识性的了解,对他们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读历史小说的时候,才会明白,何以有好些臣子的后人会对谥号特别敏感,这是因为谥号关系到声誉。
(江苏靖江市惠丰中学;21453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