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师要备一本《说文解字》

(2009-01-05 16:51:36)
标签:

《说文解字》

文言文

本义

官职

教育

分类: 精品文章

作者:黄桂芬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3B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首先是语言障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说文解字》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工具书之一,语文教师不妨案头常备,好处有其下三: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大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兴趣,与要求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关系。教师有责任使学生变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理解性记忆。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断丝也”,断丝的特点是把丝一分为二,拦腰截断,渡河不是顺流,也不是逆流,是垂直水道而行,故渡河可以说成“绝”。再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班”,《说文解字》解释为“分瑞玉也”,引申为把东西分开,都可以说成“班”。因此,这里的“班”当“别”讲。教学中,教师先分析字形,将“绝”、“班”的小篆字形画在黑板上,再探求其本义,后讲清其引申义。由于形象化的作用,学生便会很容易接受,留下的印象也一定很深。
    一些多义词,也可使用《说文解字》加以分析。如:
    (1)山肴野漱,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
    这两句中的“杂”,意义是有区别的。查《说文解字》,可知“杂”解释为“五彩相会”,其本义是织布时众色彩的协调搭配。由“多而协调”的本义引申,我们方能准确地解释(1)句中的“杂”是“异口同声”的意思,(2)句中的“杂”是“丰富而有条理”的意思,从而进一步理解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是坚定不移,而非乱乱哄哄,犹豫不决;太守是儒雅飘逸,而非随随便便,不拘小节。
    理解性记忆文言词汇的难度大,学生不易掌握,而利用《说文解字》中字的本义,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


    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对一些重点多义词,文言文的复习过程中往往要集中列举例句,让学生分辨和掌握其不同的用法和含义。以“间”为例: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战国策·齐策》)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假如教师把正确的解释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然后由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不佳,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但如能运用《说文解字》先分析字形,由观察分析到归纳判断,探求到“间”的本义是“空隙”的意思,再让学生体会句中各“间”的意思,探索发现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从而掌握这几句话中“间”的意思,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就会逐渐由被动记忆进人主动探求状态,观察分析能力、归纳判断能力、想象联想能力乃至创造发现能力,便可在一字一词的学习中得到培养、锻炼和发展。


    三、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汉语文字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沉淀。在教学中稍一发掘,往往便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古代官职名,包括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这些官职名称,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直接以字体现官职的职能,或间接反映官职的职责范畴。结合《说文解字》中字的本义,可以掌握相关的官职知识,从而更深刻理解文言文的相关文化。例如:
    1.史。《说文解字》解释:“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史”是中国古代的史官,负责记录帝王言行和国事。手持“中”,表示要客观公正地记录实际情况。
    2.吏。《说文解字》解释:“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可见“吏”是统治别人的,同时“从一从史”又要求官吏必须公平公正。
    3.牧。《说文解字》解释:“养牛人也,从攴从牛。”意谓一只手持一物敲打牛,表示驱遣。又由此引申为统治,演化为古官名,是地方职官中的州官,如“太仆黄琬为豫州牧”。
    4.丞。《说文解字》解释:“翊也。”“翊”即“翼”,辅佐意,如“翊赞季兴”(《三国志》),就是辅助朝廷复兴,可见“丞”是辅助他人的官。在中央官职中,早期“三公”中就有“丞相”,是辅佐帝王的官。在地方官职中,“丞”也常用,如“寻遣丞请还”,这里“丞”是地方长官的副职了。
    5.相。段玉裁说:“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曰相。”后引申为“扶助君主的人”。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衡出为河间相。”
    (江苏江都市双沟中学;2252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