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龙泉寺义工杂谈 |
分类: 周末义工活动 |
下山时,遇见一位长期在龙泉寺站桩的师兄。谈起他对佛家的看法,他言简意赅地回答:导师。佛家解决了世俗生活未能解决地问题,给渺小的生命提供依托,帮助世人开悟生命,这当真是最有慈悲心的导师啊。
平日里看芸芸众生,常常觉得这样的生命如朽木般苍白无力,淡漠的神情,颓败的身体,不知所以的寂寥和悲怆。而偶尔的交流,不过是人与人之间气急败坏的控诉,或者乃至以死相搏的争斗。于是在我心里,一直有众生皆苦的喟叹和悲悯,更有如何得自在的疑惑和追寻。
多年寒窗,这种疑惑却愈发的凝重。我们并非存活在实验室般的单一假设中,也不是社会理论中概括的纯理性的主体。在这诺大的时空之中,我们要如何自处,如何面对随时随地的无常?
我想,凡问道之人必是心生困顿之人。问道龙泉,也是因缘使然。一来长者推荐,二来也有同辈在此皈依。于是某周末上山,亲临其境,亲自感受一番。
初来乍到,很是懵懂。好在有义工队指引一切,慢慢地便也自在起来。首先看到的是传说中庄严的朝山,以感恩心朝山,以惭愧心朝山,以思齐心朝山,以恭敬心朝山,发大信心朝山,发菩提心朝山,其中韵味,虽未身体力行,但也颇为动容。后识得一位经常朝山的姑娘,不经意间窥见她腿上的印记,忍不住心疼。姑娘莞尔一笑,说起朝山时的感受:只觉心中纯净,万物有灵。便知自己以世俗之心揣度,实在是多此一举。
义工队的人很多,彼此之间却并未觉得生疏。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这一切都无关紧要,我们都是问道之人,向佛之人,都是修行、布施、培植福报之人。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因为这种因缘际会,似乎就没了摩擦和计较。大家自在地出坡,彼此关照、指引,在这炎炎酷暑之下,竟能体会阵阵清凉和澄澈。现场一位博学硕士与一位素未谋面的初中生,竟也能一拍即合,没有所谓的知识鸿沟,实在令人欣喜。在这里,身份、地位问题似乎都自然而然地消失了,而社会中无孔不入的负能量似乎也自然被屏蔽,一切都是怡然自乐的样子。大家口中的“随喜”真的成了随处可见的喜悦,匪夷所思却又如此自然。
不仅如此,值得赞叹还有龙泉寺的斋饭。菜式不多,却精致可口。不小的斋堂,却总是座无虚席,乃至门外还有大量排队守候的信徒。斋堂用餐的规矩很多,不能浪费、不能交谈,还要端正坐姿,用特定的行堂语言交流。刚开始,略微紧张,但看着身边的人泰然自若,凡事模仿着来,也无大碍。添饭加菜时,也是小心翼翼,生怕剩余,一顿下来,才惊觉自己平日的饮食是多么浪费。无声之中,我便是又学到了宝贵的一课。
此番上山,感触颇深的还有法师亲自指导的站桩和打坐。从小,父亲在家站桩,我只觉好玩或无聊,却从未探究过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这次站桩,却真切体悟到了什么是无意识的紧张,并习得了如何克服这种紧张的方法。站桩打坐现场,不断有人请教法师各种问题,从身体的不适到生活的困苦,法师一一开示,“感恩法师”不绝于耳。不知不觉,佛家普度众生的道理溢于言表。
下山时,遇见一位长期在龙泉寺站桩的师兄。谈起他对佛家的看法,他言简意赅地回答:导师。佛家解决了世俗生活未能解决地问题,给渺小的生命提供依托,帮助世人开悟生命,这当真是最有慈悲心的导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