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红尘中追名逐利,是为了名利本身么?似乎也是为了得名得利之后所带来的那种快乐。但一个人追求权力,就会被权力所束缚,一个人追求金钱,就成为金钱的奴隶,一个人追求名声,就活在他人的目光里,一个人忙于事业,就会为事业所牵引。竞争与执取在得失之间所带来的压力与内心的焦躁,让我们没有闲暇,更没有闲情。快乐简直也无从谈了。
http://s4/mw690/590b4fbatdded587f5383&690
童昕
我曾呱呱坠地
一丝不挂
浑然天成
长大后
渐染尘埃
于是
迷了本心
丢了自己
快乐不见了
阳光照
心明如初
刹时
整个人都亮了
温暖了整个的春天
当我从学校毕业,全心追求新闻梦想的时候,我发现了世界滑稽与阴暗的一面,小小的心里难以负荷,堆满了委屈、愤怒、迷茫和惧怕。我难以接受成长所要做出的种种不如意的放弃和改变。
我松开手,不再企图抓些东西在手里。我开始看书,并慢慢接触到佛法。佛法大慈大悲的爱与自在洒脱的空灵都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偶然的机缘,了解到龙泉寺有周末义工活动,我便只身前往,希望能一窥究竟。
二月初八是我第一次上山,后来才知误打误撞的日子,竟然是佛陀出家日,冥冥中总有点宿命的感觉。那一天,我的浮躁阴冷的心奇怪地宁静和温暖起来,直觉告诉我,我可以在这里,给成长寻一个美好的出口。
于是,第二次,我又来了。一跨进凤凰岭景区,心胸便被眼前绵延的山峰打开了,满眼的花红柳绿、带着凉意的晨风,瞬间洗刷了所有的不快。仁者乐山,大概就是因为这一份开阔吧。
记得周国平说:“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而是单凭修养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还是功利的和伪善的。”我能从这里觅得到这毫不造作的真诚与善良吗?
朝山九点半开始,才八点半,便已经有穿黄马褂的师兄笑脸盈盈地等在景区门口了。他们边给大家发义工服,边回答着各种各样的疑问,亲切友善,让人如沐春风。这种毫无距离的笑,轻轻拨动心弦。
忽听有人喊:“法师来了。”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僧人穿着杏黄色的僧袍翩然而至,飘逸俊洒,一看就有种毫无牵绊的自在与安详。这一次竟然有僧人带队,叫人好不欢喜。大家在领队的协调下迅速站成两行,男众在外,女众在内。有法师带队,队伍的节奏比上次慢了很多,也更容易让人静下心来。这次没有法会,朝完山之后,队伍便直接去斋堂吃饭。
寺庙里吃饭,叫做过堂,像朝山一样,也是修行中的一种。过堂时要收摄眼耳,仔细观心,不过这些,都是后来通过学习才懂的。那时候并不知道,所以对大家的安静还很是诧异,人嘛,总归是活生生的,怎么偏要这般被削掉个性,好似木头人一般。在我的印象里,吃饭是跟家人朋友交流的最佳时机,殊不知,恰这份散乱,是我们身心疲累的根源。说来有趣,刚来时对过堂很不感冒,但谁想日后竟成了我一个很重要的修心法门。
吃完饭,大家一起去五观堂听法师开示。那天的话题好似专门为我而讲的一般,回答了我心中很多的疑问。法师说的话,我不一定理解的正确,所以还是原原本本的转述给大家。
法师说,在物欲过患的今天,灵性枯竭,大家乐趣、希望、热情尽失,茫然无奈地沉浮于世,我们真的对自己的人生如此无奈吗?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种人生模式:一种是“自然人生”,即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一种是“超自然人生”,即相信人生由神,或者某种超人类的力量主宰,一种便是佛教的人生观,“命自我立”,因为“业感缘起,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完全可以将人生握在自己手中,实现每个人所希求的“离苦得乐”的愿望。
法师说他在自己人生的岔道口上,也曾接触过其他宗教,但他觉得,佛法,因其两大独特性,使自己深受吸引,一是它的“慈悲”,一种究竟的爱;二是它的“智慧”,一种空性的觉悟。修学佛法,能使我们了知人生真相,深观幸福人生的问题,明了苦乐之因,去除无明愚痴,增长智慧正见,最终过上幸福的人生。
修学佛法确实能使我们受益,但并不是说在庙里烧烧香,在家念念佛就可以了。做到这些当然也很好,但只是跟佛法结了个善缘,对于对治无明是无有利益的。佛法修行的特质是要修心,要具足正念,要信三宝、知四谛、懂因果,由此才能慧剑斩愚痴,否则都谈不上正信。
要具足正见,就需要我们多“听闻”佛法,听闻之后需要“随转”,即将学到的佛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苦受”的境界转变成“乐受”,紧接着“修心要”,要多多思维,融会贯通,知行相合,如此,“少力即脱生死城”。
后面,法师还讲了学佛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如何才能更好地修学佛法。短短的一个小时,含金量却非常大,对初入佛门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指南。原来,因为距离,我们只是看到了佛法很多表象的东西,自以为高明地斥其小儿科,却不曾认真了解其中的内涵,真是顽愚至极。
思绪一下子飘到早上朝山的时候,大地宽阔的胸怀在整个身下延伸,安静平等地承载着万家灯火、几多悲欢。沉浮,是啊,多少人在这世间不是不能自已的沉浮呢?若是佛陀真有一条“离苦得乐”之道,为什么不去求取呢?若人幸福之后,又深怀慈悲,把幸福之道传给他人,这个世界不是也就渐渐光亮起来了吗?做新闻批判揭露固然很好,传递爱与解脱不是也很好吗?
器物、制度世界的改造固然必要,但心灵的改造岂不是更为彻底。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恃强凌弱、反目成仇,不都是因为内心的染污吗?欲望无止境,挟裹着人们丧失底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诚信的缺失,使得人们身处一个不安全的境地,处处设防,心力交瘁。
一即多,多即一,大家便这样互相影响着生活在一起。若是人人都能自持,互相尊重,且念念利他,不就是寺庙里呈现的这种和乐舒适的“大同”的氛围吗?这跟自己以前做新闻所追求正义、平等、和平的初衷不也是不谋而合的吗?
一边想着,一边跟着队伍去出坡劳动,这也是我最欢喜的时候。一来可以和大家交流佛法,更重要的,整日在钢筋水泥、车水马龙中,人似乎都被磨掉了灵性,痴痴呆呆的。跟大家一起到田里劳作,在无限的空间中,身心都觉得宽敞放松。微闭着眼,看山上湛蓝湛蓝的天,把心都映得透亮。任微醺的春风拂过脸颊,暖暖的阳光照着,有一种简单的满足。开工的时候,跟着大家一起翻地、拾草,有劲头便多干一些,累了,便在一旁歇息,看着大家兴致勃勃地干。
也在想,没有任何报酬,为何大家都这般快乐?后来连自己都哑然,恰是因为没有所求,没有所惧,才这般自在安然,轻松愉悦。不必算计,不必竞争,无需弄虚作假,也无需对谁设防,身心是彻底的放松。
我们在红尘中追名逐利,是为了名利本身么?似乎也是为了得名得利之后所带来的那种快乐。但一个人追求权力,就会被权力所束缚,一个人追求金钱,就成为金钱的奴隶,一个人追求名声,就活在他人的目光里,一个人忙于事业,就会为事业所牵引。竞争与执取在得失之间所带来的压力与内心的焦躁,让我们没有闲暇,更没有闲情。快乐简直也无从谈起了。
走着走着,我们就忘了出发时的目的。目的不就在当下吗?不就在这暖洋洋的自由的空气中吗?生命纯然自足,并不需要太多,而我们却一味地求取,以至于让生命背负过多的行囊,不得自在。忽然就想起了《心经》中的一句话:“菩提萨埵,依波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当然,理悟到是一回事,在生活中,在重新回到那个坚固的价值体系中,我也能有这种闲适无执的心态吗?似乎有些困难,但能有这份体悟,也算是个不错的开始吧。
所有制度的革新,不也是为了给人创造一个幸福的生存环境吗?包括新闻工具本身,不也是为人们生活的幸福而存在和努力的吗?如果能把这种少欲知足的幸福感传递给大家,该有多好。
这是第一次在寺庙里睡觉,打算明儿一早参加寺里的禅修。寺里睡觉很早,9点就止静了。大家躺在床上,心中的热情还没有退去,同旁边的朋友轻轻聊着天,分享自己学佛的心得。早晨4点,木板清脆有力的撞击声传入耳际,该起床上早课了。迷迷糊糊起来,跟着大家去。对于早课,我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站着,静静看着周围的人。他们诵得很认真,很多人不看书,仍然诵得非常流利,这让我很是佩服。
之后便是禅修。大家站好队伍,等待法师的到来。不一会儿,来了两位法师。个子稍小的那一位,眼睛清澈透亮,炯炯有神。这双眼睛,在世间怕是很少看得到,让我想到砚台笔下描述的藏地的湖:“这高山上的湖泊,如一只泪眼,仰望苍穹,澄澈浩瀚。”有这眼睛的人,该有着怎样安宁纯净的内心啊。作为文科生,对站桩打坐之事,没有多大兴趣,但单这双眼睛,便又让我对佛法升起了很大的信心。
站完桩闲聊的时候,一位师兄说寺里编辑组正好需要一些义工,不知道我愿不愿意。我还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来深入了解佛法呢。就是这个简单的机会,在日后让我慢慢感受到将佛法纳入生活的美妙,也让我慢慢感受到寺里义工为人做事的风格——不着于事,但求练心。
编辑组的义工并非都似我这般有专业背景,有的文字功底甚至非常一般。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做事,发心才是关键。只要认认真真校稿,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收益,能获得心灵的成长就好。如果校稿的时候,怀着让大家都了解佛法,不起烦恼这样的发心去做,会更值得赞叹。做事不是他们的目的,让自己烦恼减少,善念增长,这才是根本。
这也是在庙里做事和在世间做事的区别,培养正念,去除烦恼,长养慈悲心。我们在世间,心为物役,哪里曾观照过自己的内心,是否还如当初那样。越做事,我们的心就越累,甚至有人不惜污染了这颗纯净的心,对他人造成伤害。
下山的时候,内心还留着那种祥和与宁静,以至于在转乘地铁,走进人群的时候,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若是能学到这种佛法的大智慧,让自己超然洒脱,无忧快乐,然后也能让别人得到这智慧的益处,岂不也是新闻人追求真善美的本怀?!
给读者的话:
或许是学佛的时间已久,很多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心灵也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当初对佛法的那种试探、疑惑甚至于抵触,都被现在较为坚定的信念取而代之了。我的心里满是佛法的益处,所以总是忍不住想掏给大家,就算是仍有些存疑,我也觉是自己境界与知见的问题,所以不愿多讲。
就我这个感性的人来说,光是佛法慈悲济世的情怀,随缘尽份的洒脱,就已经使我臣服了,还不要说我对佛陀所描述的世界真相的好奇。也许文章读起来有些磕磕绊绊,请原谅我在回忆过程中的跳跃,和这个正在不断认识自我的修行新人的愚痴。如果你能从文章里有一点点的受益,于我都是欣慰了。祈愿大家身心安康,日日吉祥。
全文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