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税务衙门口高悬的“纳税光荣”的条幅,每每看到企业税单、个人账本的数字前面的负号,每每看不到的公费支出,每每看不到的扶危济困,总会切实感到:在中国,做个“主动”的纳税人是个多么悲壮、无语的悲催事儿。
至于之前从不少热议的“中国税负之重到底居世界第几”的话题,基于最为简单的无风不起浪和身同心受的思路认知就可直接断言:低不了哪去?!
本来纳税交粮这由古及来的服务于公共和公众的规矩是不该备受争议和喧嚣嚼蜡的,封建时也好,民主式也罢,除了到论及改朝换代的时候,才会被放下点“天经地义”的仗义。其余时节,都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但现在呢?
超越GDP增速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源于税收】除了维持最为庞大的政府开支和国企的垄断经营之外 ,替外来的资本打工和未能同步扩大民生支出的论调和事实那个又曾缺少或削弱过??一言以蔽之,付出和收益从未对等,主动和被动从未均衡。
如果说老百姓管不着也没资格关切的国防、外交多花少花咱可以没啥意见,毕竟腰板粗、骨子硬才能更好地独立自主,但韬光养晦、嘴上功夫见多了,特别实在又是屡见不鲜的“不结盟”之下所常态表象的孤家寡人场景,“强力关注”或“深表遗憾”除了撑不了别人的腰,壮不了自个的胆儿之外,也还没交下几个铁杆哥们和歃血朋友。怎么说,都有点亏本。
而如果和老百姓切身相关的公共福利、教科文卫、工农学商也都是达到了诟病鲜见、抱怨息声的地步,那谁还去稀罕“国考”的血泪拼杀?谁还会幽怨和不忿于左口袋换成右腰包??类似一个内存条可以高出市场价20多倍在科学院内做”科学”的采购,一个仅千分之一经费用于预报的地震局公共支出之类的事项天天见而不懈、日日现而不绝。谁能慨然于纳税去暴富了一小撮??谁能大度于纳税去肥了他人田??谁能无动于衷于贪腐、寻租的蔓延、给力??谁能作壁上观于西北风的不请自来??怎么算计,都不少缺口。
即便任何光荣都是需要付出和代价的,但还是少点引号和问号为好;即便任何纳税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大事,但还是多点钢用在刀刃上为佳。否则,悲催事小,按捺不住事大;看得到不可怕,看不到才可怕。
凡事,中可,庸不必;凡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凡国,为而无为,方可若烹小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