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再度帷幕大开,各名校为拔“头筹”而“撕破脸”,为折“高枝”而“口水仗”之风愈演愈烈,所谓“复旦招生改签门”也只不过是个小小未能按捺住的“君子”文斗而已,其实稍有名气的高校也还不都是在“明枪暗箭”地招呼来去??
如此看,还真都是愈加教育功利化、分数至上化的“一丘之貉”,这之间。能说不好的不全是,说好的全不是。
这时节,还真不需要所谓的“事实真相”来分个子午卯酉,但就是这份为抢夺生源而“撕破脸皮”的劲头就凸显了招生竞争的“残酷”。过了独木桥本属不易,过好了独木桥则更不消停。
所谓的招法、规则在这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下被愈加淋漓尽致地发扬光大,单纯依靠分数而药方的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也是对学子自我选择权的淡漠。高校的名声是多年日积月累的结果,学子的分数却是一时迸发的过程,而至于初始高分和未来高能、高校声望和个人未来之间一定的“完美”结合也不是必然的事实逻辑。固然,对高分的“吸纳”在初始阶段算得上是高校“荣光”的解读,但从既往的实例来看,“状元”卖猪肉的有之,“榜眼”沉迷网络的有之,“探花”中途退学的有之,无论如何,阶段的高分何以会和未来的低能在俗话间有份默契,都不是鲜见罕闻的无实例。
毕竟,高校是人生步入社会而开始定格的多元化选择基础阶段,而之前单单的数理化、语政外、史地生的适应性“分数”总是个小局域、单剧目而已。学生质量和学校声誉如若都以这份“分数至上”来制造冠冕的话,其失去的不仅是社会道德的表率,更是丧失教育内涵的共同缺弊。在实质上,“李逵”和“李鬼”的差别和真伪不在于名头的“张冠李戴”,更在于结果哪个有真本事、有底蕴为大为最。而至于“生源崇拜”的恶果,其实质也是社会整体功利化过早向人生懵懂之初快速传递“面子工程”的教育跑偏。
固然,有史以来,“三元及第”者,史中所记也仅仅几十人而已,而这几十人真正能算在史上“功成名就”的恐怕要是大打折扣了。由此,也还真不难理解,北京的那几位“状元”到香港求学的选择了。
毕竟,开始的点终归不是过程的全部,更不是结果的如约必然。人如此,教育尤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