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企业家、慈善家曹德旺为西南五省区捐款并最终落实叫好的同时,更为其对这笔捐款提出的苛刻的要求喝彩:在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且差错率不超过1%,如果评估机构随机抽检10%的受助家庭发现不合格率超过1%,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对超过1%的部分予以30倍的赔偿(最高赔偿额不超过项目管理费)。管理费要远低于“行规”的10%的3%。可以说,这次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个人公益捐款能被称为“史上最苛刻捐款”,不仅开启了捐赠问责的先河,更是慈善最彻底、最纯净的积极尝试。
一直以来,慈善捐款的管理费比例及具体运作、使用的不够透明“行规”难说不是影响善举的诟病。作为慈善的启动和落实整个环节,捐献者、相关基金会、受赠者乃至相关志愿人员。其本身具有的特征都该是公益性而非私利性,无偿性而非收益性。
为何管理费用10%的行规“不可撼动”??在中国的一个基金会,基本都是国字号的,即便其工作人员算不得全部是有事业编制的,也大概就是百十口子人足矣,如果其每年运作的捐助金不少于亿元,按照这个行规,也至少会有千万以上真金白银供这百十口人合理合法地花费。平摊下来,谁敢说是少的???更何况,每个基金会基本都是作为国家相关部门的一个服务机构,全部的支出费用也绝非只是来自这10%,全部的受赠受捐款物也远不止是亿元的尺度。
由此看,为了最直接、最大程度地惠及受赠者,谈条件是必要的,所谓的“苛刻”也是不存在的,欲做慈善,哪怕只是杯水之慨,也要力所能及、大大方方地直接面对,力争眼见为实、落地有声的纯净、利落、透明、务实的把控。真善举永远都该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维系“一刀切”的规定去养护可能出现、更为不耻的蛀虫、贪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