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通》2021、11新高考1卷作文如果改成情境任务型,会怎样?

(2022-06-05 12:10:08)

《语通》202111

新高考1卷作文如果改成情境任务型,会怎样?

陈兴才

很有些奇怪,自2015年以来至于这两年特别受捧的情境任务型写作,今年竟然不被待见,集体失踪,内在情由不得而知,总不至于说情境任务写作与立德树人、与新课标冲突吧——一种命题形态而已,它比材料作文更符合课标里所说“以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的建议,再从过去几年命题看,从没影响文化自信、青年使命担当等主题表达,因此断不会有此担心。那是不是因为情境任务型写作的设计走到了死胡同,难有新情境新任务了——这好像也构不成充足的理由,情境任务写作是着眼于真实的语文生活的,既然如此,哪怕经常出现书信、演讲、发言稿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它们确实是生活中的最常见语文场景,何况还有主持词、辩论稿、序言(卷首语)、文学评论、时事评论等“稀客”待召。那是不是因为形态太热,要反一反应试模式——这也讲不通,情境任务这种命题形态和技术形态,在反应试套路、反套作方面,它比材料作文更有效。比如一个“建党百年+青年使命担当”的主题,材料作文很难逃出“押题”“宿构”的魔掌,而情境任务型写作却可以做到反套作反宿构,即使让所有人认为一定会考,因为不同情境、不同对象、不同表达目的,常常让套作无用武之地。

情境任务写作,也有人称为“真实的写作”,其价值意义有必要重新梳理:它更贴合了中学生写作课程的目的意义——交际、交流、表达自我;它规避了过去材料作文用一个弯弯绕的材料让学生抽象出一个老生常谈的人生鸡汤或道德理念而后虚头巴脑、凌空高蹈地进行印证、演绎的华而不实的言说形态——这几乎是过去好多年作文考试应试模式、考场腔的最典型的也是最需扭转的状态,而在情境任务写作状态下,对象和表达目的明确清楚,说空话、大话、套话将很难立足,这对写作文风乃至对人的品质培养意义重大;情境任务式写作在言说内容和对象上有“聚焦”之功——写作的本质是思维活动,思维品质只会呈现于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或具体表现中,而高谈阔论、大话空话和凌空高蹈绝不会有思辨性表达,学生的写作,一旦聚焦于“具体”,就会显现真正的高下;大大减少偏题现象。

既然如此,渐成共识的情境任务型写作,在今年的所有高考题(上海、浙江有其坚持多年的具体思辨而不另设对象和生活情境的传统,可以理解)中退场,实在令人费解。

要评析江苏省所采用的新高考1卷,离不开以上背景和前提,因为评价试题应该主要着眼于命题形态、命题技术和对教学的影响,至于如何写,如何立意,如何得高分,一个人哪怕是所谓专家的言说,在广大教师的智慧面前都可能狭隘和“一孔”化,还是少谈为妙。

具体看这道题,形态上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可能的弊端前面已经有概括,现在具体来看:

材料来自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中关于“体育之时效”的论述,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意志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论题或思考、表现对象。但由于采用的是材料作文形式,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困惑(从事后问询看,考生和语文教师都有,接下去还会给阅卷带来困惑)——将会有两种基本立意:一是谈体育的价值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二是将毛泽东的谈体育的话仅当作由头来,主要是谈人生、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强弱转化、学习提升的议题,估计,从阅卷的角度看,两种写作方向应该都会得到认可,考生无论采用哪种立意都算切题,因为题目要求是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无论是对体育的感悟和思考,还是对人生的、哲学的乃至国家民族进步的感悟和思考,都是允许的。所以哪种立意不是问题,哪问题在哪呢?

问题之一在于在考生在考场上的的必然性纠结。为何会纠结?因为任务不明确,表达目的不清晰,不能让考生清楚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究竟是哪一个,直至考后还惴惴不安。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把体育当作核心议题,还是借体育这个由头去谈人生修养(强弱转化及其辩证关系、学习提升、弱者也要自信等)”。

如果是前者,话题聚焦,可以具体分析或表现体育话题,不空,虽然议题很小,但不代表可言说的内容就少,只要将体育可以强身健体、锻炼精神意志、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等“时效”作为对象,又能紧扣“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些材料关键句,将之作为言说的骨骼,就不失为有价值的言说。甚至可以谈学校运动之现状和不足、每天运动一小时之必要性、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运动要适度、体育考试在升学中记分、体育是课程为普及而不是为竞赛而存在……不必看不起这种就事而议的具体分析的文章,其实很见思考深度。思维品质有时并不体现于复杂议题,而更见于对貌似简单事物的理解、识见、洞见。

但相信更多考生不太敢只谈体育,会觉得不够高大上,会选择第二种构思立意,好处是观照方向更多,把辩证看待强弱、努力学习提升、提高自信不认命等作为文章主旨,体育(毛泽东的话)只是作为一个开篇和引出哲学旨意的由头。这似乎更“像”我们习惯的“人生意义”式作文——格局好像更大,哲学意义更广。

但这样一来,问题之二随之出现——“格局”貌似变大了,其实却掉进了一个坑——鸡汤化表达,由于它不属于具体分析型写作,而是抽象出某种理念去阐释印证,它就回到前面所说的“典型的弯弯绕的材料型作文”格局中去,容易导向凌空玄谈和哲学讲章,沦为我们一直反对的老生常谈式的说教性写作。再就是,可选择的立意太多,变成各说各话,加上因脱离了具体情境而导致哲学鸡汤的宿构有了用武之地。

这类情形的出现对教学的影响巨大——相对于这些年通过情境任务写作来扭转应试腔作文痼疾的努力来说,我们准备退回去?

于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个命题用情境任务形态来呈现,会怎样呢?

任务一:对学校如何开展好阳光运动提出建议;任务二:对社会如何开展全民健身拟一个方案,并附理由;任务三:与反对我热爱踢足球的妈妈完成一次沟通;任务四:发表对体育纳入中高考计分的看法;任务五:以“强与弱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任务六:论“天之为弱与认命”……

这样的任务型命题,材料没变,核心意旨没变,但任务明确了,考生不必纠结,只管选择他拿手的任务去完成;话题或议题聚焦了,每一个任务所驱动的写作都指向具体分析,可以规避空泛言说,在具体言说中考查思维品质;阅卷者也不必去争议“只写体育好不好”“哪一种构思更有价值”“算不算切题,而只需看考生的具体言说能力和思维品质。

但愿,一个已被证明科学、合理、有益的命题形态——情境任务型写作,不要真的被抛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