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兴才:端午情境素养测评;独行猪、雷雨两个教学设计,拿走不谢

(2020-06-24 11:34:23)

“端午节情境” 新高考素养测评题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论述和实用文本综合),完成14项学习任务。(22分)

(甲)

“杨丽萍悖论”的文化困境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原生态已经变得如此稀缺珍贵,以致它成为21世纪的主要开发资源。由杰出舞蹈家杨丽萍在昆明推出的《云南映像》,乃是中国文化生长的一个重大契机,因为正是她率先提出了原生态歌舞集的理念。山西左权举行的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也在音乐领域引入原生态一词。随后,文化部开始征用这个概念,制订和实施抢救性文化挖掘计划。经过多年培育,原生态已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

 原生态意指尚未被艺术加工的民间质朴艺术形态,而在更广泛的全球视野里,它还应当囊括所有未遭现代商业文明摧毁的原住民文化。对于中国这样的资源丰厚的超大国家而言,原生态资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自然、历史、地域和少数民族。其中,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尚未开采的原生态的绚丽歌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墓葬式的宝库,它被封存于边陲群山的贫穷村落里,长达十多个世纪之久。它的重新发现,引发了经久不息的全国性狂潮。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存留困难,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这种挖掘还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的支撑;但这种草根艺术一旦被票房控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便会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维系原生态文化的前提,就是维持它赖以生长的民族(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空间,而这势必跟原住民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渴望发生激烈冲突。

我把这种由正题推演出反题的逻辑命题,命名为杨丽萍悖论,它来自杨丽萍《云南映像》的启示。这个歌舞集首次向我们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的强大魅力,但它被开发出来之后,必将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橱窗标本。一个著名的前车之鉴,就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它是80年代的原生态品种,但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已被市场之手打造得面目全非,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

杨丽萍悖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未能解决各国在遗产申报中出现的悖论现象。在旅游局、文物局和环保部门之间,保护和开放的博弈经久不息,两种矛盾的立场根本无法调和。

与杨丽萍悖论相似的是嬴政悖论。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废除六国,形成文化统一的宏大格局,建立车同轨书同文的技术-文化体系,无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并为秦帝国的三大战略工程——长城、阿房宫和墓室的建造提供了最广阔的资源,但它同时也是区域文明的严酷杀手。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强大发达的吴越文化、楚文化和蜀文化等,毫无例外地遭到了致命的摧毁,被迫退出远东的历史舞台。而区域文明的死亡,则反过来激发地方贵族的反叛欲望,加剧了帝国的行政危机

1950 年代开始的普通话推广运动,也有利于国家主义文化的传播,而在文盲占大多数的背景下推行简体字,则有利于加快识字步伐,迅速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但经过近50年的实验,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两项推广运动的弊端。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废止,导致地域文化的严重退化,并且还将继续退化下去;繁体字的废除,令年轻一代在接纳传统面出现了严重的意识障碍,古典精英文化无法得到承袭。而这两项改革的负面效应,至今都未能得到必要的反思。

在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将继续面临各种文化悖论的困扰。1990年代兴起的新建筑浪潮,令中国的大中城市迅速完成旧城的硬件改造,现代化的生活梦想,变得唾手可得,但它同时也摧毁了城市历史脉络,令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并瓦解了人与城市的内在和谐,造成了永久性破裂。这种任何权力都无法解决的悖论,充分表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困局。

(选自朱大可《文化虫洞》,有删节)

(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丙)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全国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端午节习俗主要有:扒龙船、食粽子、挂艾草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浴兰)放纸鸢、荡秋千等等。除了这些常见的习俗以外,不同的地域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比如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采药制茶、立蛋、比武、击球、躲端午、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术、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不同地域的特色节庆食品还有诸如吃五黄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饮菖蒲酒雄黄酒、喝午时茶等等。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端午节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中国启动端午节世界申遗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了以中国端午节为名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表,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2009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选自360百科词条)

 

1.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包括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七夕等等,每个节日都留下了大量的古诗词,成为节俗文化的重要组成。

1)下列诗句不包含端午习俗活动的是(    3

A.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B.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C.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D.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2)请再默写包含其他传统节日(排队端午节)习俗活动的一首诗中的至少两句 ,并指出其中包含的习俗活动。3

                                                    

2. 整合以上材料信息,选出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分)

A.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现已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要想恢复其本来面目,最好的方法就是遏止旅游开发。

B.在湘西凤凰某地出土了八百多年前的木制龙舟,它是物质文化遗产,而沈从文《边城》里描写的端午赛龙舟、抢鸭子习俗,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C.某同学作文中写到,以前家里过端午都挂菖蒲、艾草,奶奶亲手采芦苇叶包粽子,每年都兴奋地等着端午节的到来。后来家里人忙,都选择了在超市买“五芳斋”的包装精美的现成粽子,但吃起来再也没有了“小时的味道”,这个情形,也体现了朱大可所说的“文化悖论”。

D.端午节申遗成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成果,但并不表明,已经找到了走出文化悖论困局的方法。

 

3.因为各地端午习俗差别很大,文化部门决定派出工作组到各地调查、收集习俗活动,编制一份端午习俗大全,然后以政府文件形式公告各地统一习俗活动,你认为是否可行,请用“杨丽萍悖论”来评价这种行为。不少于100字。(5分)

答:                                                                      

 

42015年来的端午节,网络和微信圈里大量传播: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传说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总之,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后人祭祀先人的日子。所以在端午节向你问候祝福,要说“端午安康”,而不能说“端午快乐”。

请你依据有关资料对此作出反驳,阐明理由。(6分)

答:                                                                      

 

 

答案:

1.1D,写的是清明;(2)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分。元宵节观灯会,1分。

2A遏止旅游开发,还是在悖论当中,也不是作者原意3分。

3.提示:好处是可以挖掘与保护文化遗产,坏处可从破坏原生态、造成区域文化死亡、割裂历史三个方面评价。5.

4.(1)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祭奠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2)端午节设立初衷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最原始意义是古人龙图腾崇拜与祈福,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3)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4)中国很多传统的民俗大节多数都与祭祀有关,例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等,但都具有团聚、欢乐色彩。(5)认为传统节日因有祭祀内容而不能互道“快乐”,是对中国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说法,它还窄化了节日的形式和内容,并且无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6分。每个角度2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学习任务)设计

选文

(甲)

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

……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节选自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乙)

神奇的大自然还有许多地方等着人们去探索,几百只的蚂蚁不断的在原地绕圈圈实在是非常的壮观,看过去感觉就像人造卫星拍摄到的云图上的台风一样神奇,附近并无食物或是其他东西,但是蚂蚁大军却不停的绕圈,一场大雨甚至都没能阻止它们。到第二天大部分蚂蚁已经死亡,但少量的幸存者仍然围绕着一个小而且不规则的圆环迈着沉重的脚步。

根据一些蚂蚁研究专家表示,目前还没办法确定为什么蚂蚁要不断的在原地绕圈,但专家们猜测因为蚂蚁是靠留下费洛蒙来指引同伴前进,而这现象可能是由部分侦查食物的工蚁留下了一些错误的费洛蒙讯息所导致,后头跟寻气味的蚂蚁不断的在同一地方绕圈且也留下气味让其他蚂蚁跟随,渐渐就变成了一个不断绕圈的循环,而这循环会一直持续至蚂蚁耗尽体力死亡为止,所以专家们也称这种圈圈为“蚂蚁死亡漩涡”。

——节选自百度百科《蚂蚁死亡漩涡》

 

学习任务:

1、(细读广本)下列是由部分同学们自主阅读后为那只独行猪所画的像,请同学们一起品评,这些形象分别对应着文中的哪些描写,你认为画得如何,能否传神地表现猪兄的怎样的特质。

陈兴才:端午情境素养测评;独行猪、雷雨两个教学设计,拿走不谢

陈兴才:端午情境素养测评;独行猪、雷雨两个教学设计,拿走不谢

陈兴才:端午情境素养测评;独行猪、雷雨两个教学设计,拿走不谢

陈兴才:端午情境素养测评;独行猪、雷雨两个教学设计,拿走不谢

2、(理解主旨和作者意图)在(甲)文中,那条猪是特立独行的,“特立独行”是相对于其他“群猪”而言的,请你揣摩和提炼出其他“群猪”的特点。再研读王小波最后一段的感慨,思考作者写此文的意图主根是表现独行猪还是群猪,联系生活或阅读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被禁锢在猪圈(没有自由);只知服从(不会反抗);群体性愚昧;不会为自己争取权利(平等、公正);被轻视或无视;嫉妒跟它们不同的猪;是领导和老乡们喜欢或希望的类型。其他提炼和概括言之成理,也可以。

从末段来看,一般应该认为,王小波的用意主要在群猪和设置的生活、设置者上面,是特定时代的社会影射,独行猪其实是正常猪,它追求的只是普通权利、正常权利,异化的是群猪和生活设置者。当然,也可以说主要用意在独行猪上面,但与前一种认识不矛盾,评价角度不同而已。

3、(综合学习,整合,表达,运用)综合阅读(甲)(乙)两文后,请以“我们不需要被设置的生活”为中心写一个语段,要求用到“个体”与“群体”这一组概念,并用到(甲)文中的“特立独行的猪”和(乙)中的“蚂蚁死亡漩涡”这两个名称及其含义。200字左右。

意图:整合、表达、分析、运用;所给两个语段一是小说或寓言,一是说明文性质,所要写的语段是论述性的,实现不同表达方式的体验和尝试转换。如果,高一学生,实际教学中没有涉及过“论述”“例证”,也没有问题,只是一个普通的 “有中心”的话语表达。评价时不对论述文知识作要求。

参考:我们不需要被设置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生活被设置了,就失去了个体的价值,盲目地跟从群体,就如同那些在死亡漩涡里打转的蚂蚁,到死都不知为何生,为何死。也许我们该欣赏和学习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它不安于现状,不愿意被禁锢于猪圈,接受作为肉猪的结局,努力摆脱被设置好的命运, 赢得了“猪兄”的敬称。

要求围绕中心话题或有中心观点,言之成理,用到“猪”和“蚂蚁”两个材料来帮助阐述,并恰当,语言表达流畅。

 

 

《雷雨》教学(学习任务)设计

1、  设计一张人物关系思维导图

目的:梳理人物和情节

2、悲剧推手排序,至少排出4人,按责任大小排列,说明理由

   目的:把握人物性格,具体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

3、揣摩潜台词

   目的:话剧语言特点的学习和运用

4、假设周朴园有写日记的习惯,为他补出三篇日记,分别是三十年前、十年前、剧本节选事情发生的前一个月。每篇不少于300字。

目的:关键问题研讨——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的成分分析

5、选择性任务:《雷雨》悲剧,有人说是阶级命运悲剧,有人说是性格悲剧,还有人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性别悲剧,你认为哪一种最突出,请作出鉴赏分析。不少于500字。

 

   目的:作品主旨或作者创作意图探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