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三题
(2024-08-23 17:18:0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人物三题
陈志泽
阳光在他手上永驻
他的手上有明亮的阳光,有暖人的春风,带给人情意,带给人舒适,带给人健康。
他的眼睛能透视筋脉,透视骨骼,透视人体的神秘世界。
闽南侨乡大医院、大医生不少,可是,泉州花巷,一家小小的按摩康复中心的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按摩师却声名远扬……
这家按摩康复中心寻常而又寻常,但似乎什么时候你都能见到有病人趴在那里仅有的几张病床上接受按摩诊治。好神呵,一位病人,刚刚还呻吟着由别人搀扶着来,经他按摩不多久,就能笑逐颜开轻捷地坐了起来!
他就是这家按摩中心的主任、侨属黄玉飞。黄玉飞既不是垂髯三尺的名老中医,也不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科班出身”。但是,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一头钻进祖国的传统中医学的宝库,拜名师,习武艺,谙熟中医病理药理,精通点穴按摩、移轮接骨。闪闪发光的中华医学遗产给他以昭示,黄医师的心头时常扑腾着一个愿望:凭一双手治病,取得高级器械、高级药物不能取得的特殊效果。
在改革开放的浩浩长风吹拂侨乡之后,他的这个愿望变为现实了。按摩康复中心一创办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侨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侨乡的市民、机关干部,邻近的村民百姓,外地的病人,海外华侨、台胞、港澳同胞,满怀对于祖国医学遗产和侨乡忠诚儿女的热爱和信赖,纷纷到这小诊所来了!
侨乡因了这刚刚诞生的小小按摩中心,因了它所做出的寻常而又独特的奉献而洋溢着更加浓郁的温馨和明丽!
57岁的广东籍新加坡华侨李先生,身患颈椎至腰椎骨质增生,头部转动困难,行走更是痛苦。他专程赶到泉州,经黄医师一个多月精心的治疗终于解除了病痛。他特制锦旗,上书“妙手回春”表达谢意。他感到侨乡的兄弟格外亲,侨乡的天格外蓝、水格外清!
一位晋江籍台胞洪女士,胃下垂8厘米,她回到故乡听人说起黄医师的医术医德,便来到泉州请求黄医师诊治,仅治疗20多天便恢复了健康,难怪她在回到台湾后给黄医师的一封信中要称赞黄医师的手是“神手”。黄医师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不能只是等待病人从四面八方来,他不满足于在此处收获赞誉。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他每天下午要到侨联大厦为“三胞”治病,风雨无阻,寒暑不歇。专程千里迢迢从异国他乡赶来请求他治病也好,到了侨联大厦,碰上了治疗多年顽疾的良机也好,在这一段时间,侨联大厦荡漾起温暖的乡情之波……
妙手回春的侨乡按摩师为病人诊治总是一丝不苟。每一天为几十个病人作按摩,实在很疲累,但即使再疲累,他也从没有马虎过。他说马虎是不能取得效果的。因此,他那一双筋脉突起的手上,阳光和春风是不会消失的。他要用双手为侨乡描绘不尽的春色。
(原载《人民日报》1989年10月27日)
酒神的微笑
德化酒厂的厂长黄文德,精明能干而又健壮、魁梧,满面红光,好一个以生产补酒著称的酒厂厂长的形象!
然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微笑。他的微笑给人的感觉是亲切,是和蔼,是谦逊;又是乐观,是自信,是惬意,是一种难于言传的魅力……
如果以为黄文德的生活道路平坦,他的日子是美酒,是陶醉,那是极大的误解。他挨过批,坐过牢——当然,那是在“史无前例”的岁月。平反了,把他派到没人愿意去的,一个荒山上濒于倒闭的小厂——德化酒厂。他去了。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厂呵!当过中学校长,当过公社书记的黄文德干嘛要去受那份罪?可是,也许就因为他有丰富的阅历,有一副勤于思索的发达的大脑,他不气短心虚。他敏锐地感受到,1982年和往后的时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闪烁着光彩,那吹拂着他的胸襟的浩浩长风是什么样的风。德化有好土,因而成了著名的瓷都;德化也有好水呀!那水从重峰叠岭中过滤,清澈澈、甜蜜蜜。检验仪准确无误地宣告,这水是地地道道的优质矿泉水!还有,祖国传统的中药宝库,令人信服的千百年祖传秘方,市场信息一阵阵呼唤:生活需要美酒,低度、滋补……谁说德化酒厂不能起色?德化,也要出好酒!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是个酒的销售量很大的“酒窟”,理应拿出自己的名牌好酒!
他的目光投射到前方。他看到的可不是商品市场海洋的海市蜃楼。
他微笑着开始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破烂小厂。
他心里想,要叫这个厂源源流淌出补酒,得先让它喝够“补酒”。他从从容容地开设业余补习学校,从根本上提高全厂职工的业务素质。他是微笑地看着一笔财政支出搞智力投资的。
他微笑着改变笨重的旧式生产操作规程,大缸大瓮糖化改为铝槽自动装载糖化,大罐合醅发酵,电机压力泵灌瓶。他改造老式旧锅炉,建起喷淋除尘和水质处理的设备,建成一系列滋补酒配制塔。
他微笑着带领大家试制成功“十全大补酒”。他流着大汗,手提肩背,把“十全大补酒”送上全国展销会。
“十全大补酒”夺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牌奖。“特制十全大补酒”、“人参状元红酒”同时获得铜牌。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而来,向他伸手要酒。
好酒好声誉。在台湾和东南亚,德化酒厂的几种名酒声名大噪。台湾同胞、海外游子喜滋滋地畅饮,这是中国酒呵,泉州酒呵,德化酒呵,这是家乡的酒呵!对于故土的忆念,温馨的乡情,更使好酒平添无穷的韵味!前年元宵节,海外的客商在泉州“包围”了黄文德。黄文德不使他们扫兴,变戏法似地,一个劲地给。那一回,订货就突破了1500万元!
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飞向全国,飞向四海。
奖旗、奖状和赞歌和太多的赞誉飞来。
酒神微笑。
怎能不微笑呢?微笑怎能不时常旋起在酒神那红光闪耀的脸上呢?
这微笑,可是酒和补药的精华所激扬?我说这微笑是开拓者热血的回荡,是一次次胜利的喜悦泛起的波澜,是从他心底溢出的豪情。
(原载《福建日报》1990年4月29日)
时光,在钟楼百货大楼那里激起彩浪
尽管市区高大的建筑林立,人们依然习惯把钟楼看作古城的中心。
钟楼上的时钟永远不停止她的脚步。时光永不止息地流驶。时光流过巍然矗立在钟楼前、东西南北街之首的钟楼百货大楼,激起了彩色的浪花……
吴天助又走出他的经理室。一有空他就往他的4个经营部、37个柜台走去,他像是又要把他的3080平方米的营业场所走遍。同职工交谈,了解服务顾客、销售商品的情况,面迎络绎不绝进入百货大楼的宾客,他脸带笑容;有时他的思绪在广阔的复杂多变的商品世界里逡巡,他在思索着他觉察出来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神情严肃……扎扎实实地深入实际,做到对于全局成竹在胸。这对于吴天助来说,似手早在他到这个百货大楼任经理之前,他还是部队营级指挥员时就形成的习惯,而今工作变了,这个习惯用于企业的经食管理并不过时。
丛吴天助结束戎马生涯、脱下绿军装,开始他的崭新历程-一1979年泉州钟楼百货大楼开业至令。他的生命便和这个大楼融为一件,大楼的兴衰,“为国争光,为历史文化名城争志”的企业精神是否成功体现,紧紧地牵系着他的心。到一个新的领域去驰骋,他是英姿焕发或是无所作为,人生的课题摆到他的面前要他作答。
“天助”仅仅是他的名,天未见助他。他没有碰到过什么好运气,严峻考验倒有,市场疲软就是一个,迫使他费尽心血、绞尽脑汁!然而,也更练就他的多谋善断、灵话多变、经营有方!
他看到上海商品的高知名度、质量过关、价格适宜,规格符合顾客需求,而突飞猛进的江浙轻工业品以它的“新廉”的特点堪称后起之秀,广东则样式新颖、洋气……他和全国1300多个工商企业建立了横向联系,做到了“购有源”。“购有源”之后是“销有渠”。1988年他举办商品面议大拍卖以及根据季节特点举办各种展销(综合和单项、批发和零售)简直成了新闻人物。
他可真懂得利用“地形”,周末在楼前摆摊设点。门前“开阔地”他举办夏令夜市,他还利用节假日搞游艺活动、优惠让利大酬宾。吴天助的“点子”多得很!
钟楼百货大楼而今拥有商品花色品种近20000个,单是针织、服装就有4000多个品种。笔者曾陪访泉的宾客到钟百购买物品,客人对于棉纺、针织品极为赞赏,每人都“抢购”了一大袋才心满意足而回。
“诚招天下客,誉从情中来”,这是吴天助的口头禅。“诚和情”他确实做到了,大楼因而生机勃勃,泉州钟百大楼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的商业窗口,成为福建省的重点企业。她的业绩在《中国企业慨况》一书作了介绍。
十一个年头过去,吴天助回答他的人生新课题该是优秀吧?
十一个年头过去,泉州钟百大楼从一张白纸上屹立起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格外精神、格外壮观!
站立在钟楼下,我的的确确看到时光在钟楼百货大楼那里激起彩浪……
(原载《泉州晚报》1990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