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寄语——陈志泽散文诗集《绿风》跋(刘湛秋作)
(2024-02-13 10:01:3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灯下寄语
——陈志泽散文诗集《绿风》跋
刘湛秋
我很愿意读福建作者写的散文诗。
也许,因为我没去过福建,而又神往那片美丽的土地,所以期冀从文字中得到某种宽慰?
也许,因为我和这些作者比较熟悉,自然产生了某种亲切的感情?
并不完全如此。我觉得,真正感染我的是福建散文诗作家笔下那独有的“福建味”。他们以各自的色彩强烈而集中地散发出那股福建的气息。这在其他省中是不多见的。
就我所熟悉的福建的几位散文诗作家,他们风格迥异,但却都执着地写福建。他们对福建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恋始终浮动于他们的笔波之中。他们以福建人的感情方式,福建人的观察角度,去描绘福建人和自然,福建的生活和习俗,侨乡的微笑和眼泪。这样,他们所写的“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闽南的风,“象慈祥的老人”的榕树,“发髻上盘戴着鲜艳的花串”的闽南妇女,甚至温暖的蔷薇色的海水,都不可能不闪耀奇特的艺术光采。
我并不主张文学的完全“乡土化”,或把表现人、社会、自然的文学局限于某种区域文学,但是,一个作者写他最熟悉的人和山水,倾注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去描绘自己所眷恋的对象,必然会打动读者。在文学的百花园里,一个作者如果献上了自己的花,即使它很微弱或不那么香,那也就足够了。
如何选择主题和题材常常是艺术家困惑的事情。首先,要追求新鲜感。这是必须思索的问题。但是这种新鲜感并不是来自题材本身的新奇或耸人听闻,这种新鲜更多在于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新的立意。同样的题材是可以千变万化、不断翻新的。因此,我就想,这么多散文诗家都去写福建,是否就会把福建写“滥”呢?当然,如果写得表相,那会令人生厌的;如果观察和感受敏锐,则会把福建写得更多姿,更吸引人。
我和陈志泽并不相识,是他写的关于福建的散文诗帮助我认识了他。从通信中,看得出他是热情而好学的人。他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泉州,这几年,他勤于散文诗创作,产量颇丰,他的散文诗集《相思树》几乎全是写福建的。我想,他不必苦于题材写尽,而应更多地考虑怎样写得更深、更新;不要过于匆忙抓住一点就描绘,就作哲理式的抒情,努力把散文诗写得更开阔,更有诱发力。
我不喜欢为别人集子写序跋,但这次是黎明散文诗丛书编委会集体分工的任务,想了想,仅以这几行也许算题外的话寄语我的福建的散文诗朋友吧!
(原载《福建日报》1985年9月22日 作者系《诗刊》原副主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