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写自己——说几句我的长篇传记文学《一路走来》
(2024-01-12 17:08: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多写自己
——说几句我的长篇传记文学《一路走来》
陈志泽
从1990年比较侧重写作散文后,我就较多地写自己,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1995年10月我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大地与履痕》时,就曾在集子中编入“关于自己”的一组文章和一些写我家庭的文章;在以后出版的几本集子里,我也都编入在报刊上发表的这一类文章。有些朋友、熟人对我说,看你的文章能知道你的经历和家庭的情况,还表示喜欢看。这等于在鼓励我多写。
我的人生经历自然谈不上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创造或丰功伟绩,也谈不上遭遇过什么灾难、惊险或多么了不得的艰辛、坎坷,而只能说是平顺、平凡和平淡的;是一个文艺工作者走过的并不曲折、并不豪迈,亦无神奇、绚丽的风光映衬的长长的路程。但我又觉得是淡而有味的。我一路走来留下的深深浅浅、歪歪扭扭的脚印,毕竟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毕竟和我的青春年华,和我的许多美好的时光,和我的痛苦、迷茫、尴尬,和我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和我所处的历史和时代不可分离。这也就是我之所以写作较多“关于自己”的文章主要原因吧。
在我走过60年人生路之际我想写这么一本《一路走来》就不是什么忽发奇想、心血来潮。
胡适当年提倡多写自传,认为可以对历史的丰富起到极大的作用。我不知道我写这本书的缘由同胡适先生的提倡可有一致的地方,我只是从心里想写。
有一点看法恐怕和胡适,和许多专家不同,我不以为自传或自传体小说、散文、传记文学一定要是名人才写或一定要写名人。由普通人来写和写普通人的平凡人生自有独特的魅力。这样的作品甚至能更亲切、动人地透视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与人民大众心灵相通;折射时代——特别是已经过去的时代的光和影。一个普通人的记忆是历史和时代的血肉和呼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历史的丰富必不可少的。我们平时读到的好散文许多就是写自己的,长篇自传不过是放大罢了。当然,篇幅短或篇幅长,写作的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写作者要能写出自己的真性情、真体验,写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几个月前,我开始尝试写作这一本长篇传记文学。我觉得愉快和放松,但我知道要写好这本书并不容易。
我的作品在体现诗意和情感方面也许有长处,我的这本书大约表达了我的鲜明爱憎,展示内心世界的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但我更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阐述,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一定那么得心应手了。另外,我所叙写的对象(包括自己)因为太熟悉,因为近距离,不能有想象或虚构的成分,反倒难写。例如我的父母,我最熟悉,但我其实迄今未能深刻认识和理解他们;他们给我的爱宽广无边、深不可测,在这样的爱的大海里,我“游”不出来,我写他们比写一般人更觉得难写好。入其中而难以出其外,纪实而难审美,这也许是纪实性文学作品普遍存在的不足,我也很难摆脱。但我真诚地希望并自信,我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反思和人生的况味,对于现实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我长期从事文学组织工作、编辑和创作,我对于文学的别无选择的热爱和追求,经验和教训,是可以给读者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的。
本书的一些“零部件”过去曾作为散文发表过,融入书中时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大部分则为新写。为不致于篇幅过大,有些重要的外出活动的记叙:比如赴黄山,后转杭州、绍兴;赴武汉参加全国文学期刊会议;赴佛山,后转广州、深圳;赴闽东,游太姥山,后转温州,游雁荡山……还有一些看似重要而实则没能提炼出多少感悟的经历,只好割爱。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若干曾经令我的灵魂颤栗的“假丑恶”只好略去;灵魂的坦露则因缺乏足够的勇气,也较为欠缺。凡此种种,肯定要使本书逊色许多。
回首往事,沿着生命的轨迹,追寻已经逝去的时光,以此还原走过的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走来我无怨无悔,了望前方,我更
需勇敢迈步。
(原载《厦门晚报》2004年8月4日《福州晚报》200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