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的内容与形式
(2023-11-01 09:18: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散文诗的内容与形式
陈志泽
散文诗是诗与散文最佳美学特点的融合,才成为散文与诗以及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优秀文学品种。波德莱尔因为不满足诗的高度概括、高度简练而寻找比他的诗集《恶之花》“更自由、细腻、辛辣”的表现方式,才创造了融入散文元素的“散文诗”这一文体,出版了《巴黎的忧郁》。大诗人艾青认为散文诗应该“让诗和散文携手并进,进入美的天国”(中国散文诗学会成立时的贺词)。柯蓝、郭风等老一辈散文诗作家在这一点上的论述更多。我长期从事地方文学组织工作,接触许多喜欢散文诗的读者,我了解他们的对于散文诗的看法。譬如不喜欢缺乏诗意的小散文式作品,也不喜欢过分诗化的不分行的诗歌式的作品(以为不如直接读诗,还可以更好欣赏诗歌艺术),特别是生搬硬套洋东西的让人坠入云雾之中的作品。我个人的感受亦如此。因此越来越坚定地认定散文诗是有别于诗、散文的独立文体。有散文美的诗还是诗,不是散文诗,有诗意的散文还是散文,不是散文诗。散文诗必须吸取与融入诗和散文的长处,舍去诗和散文某些对于散文诗而言的拖累,这是散文诗之所以独特、优秀的原因。
基于此,我的散文诗创作常常要对照,散文与诗两个方面体现得如何,其实也就是内容与形式体现得如何。散文诗的内容主要通过散文的方式来体现,形式则主要通过诗的方式来体现。
先说说散文诗内容的体现。
首先是选材要严,散文诗作家凭借独特的慧眼发现生活的“亮点”,发掘具有新意、深意的题材,深思熟虑而后进行构思。构思是把握内容的重要环节。拙作《底层》写高楼做储藏间的底层,出租给外地来的农民工,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高楼的底层、社会生活的底层,这种双重的底层的构思深化了作品的内容。内容需要思想骨骼的支撑,也需要充实细腻有血有肉的铺展。所谓散文的方式,其实也就是写实。“诗的想象成分多一点,散文的写实成分多一点。而作为散文诗,诗的想象和散文的写实,则更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可以把自己美好的思想感情,奇特的想象,溶进真实的细节描写之中;也可以在对一个景物或一个生活场景作真实的描绘之后,凭借想象的力量,把人们的思想引到更深、更远的境界。”(郑锹《明丽而浓烈的诗情》)我大学时期的任课老师郑锹教授在评论我的散文诗集《相思树》时说过的这段话道明,细节的捕捉是散文写实的重要手段,是散文诗表现思想内容的要素。
议论入诗有风险,但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应该大胆而富有形象性地采用。拙作《“出砖入石”的墙》融入了这样的议论:“岁月的风一片片刮去了屋盖,时间的雨冲走了一代代人的面孔,却难以推倒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墙”、“深重的灾难瞬间摧毁了坚固的矗立,同时却也造就了旷世独立的杰出创造”,为深化内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散文诗内容的体现,如果没有散文的细节,叙事性不见踪影,写成不分行的诗,称之为散文诗就值得怀疑。在《时间没去哪儿》里,我融入了“时间在我们村庄的那条河里喂养着星星,喂养着鱼虾。旱天,它在河床上酣眠,没多久又精神抖擞和春水一同匆匆赶路”“时间汗水淋淋地为拼搏者送去喜讯,加入了一曲曲闪亮的凯歌。哦,有时就差那么一里路,它只能气喘吁吁捧接不如意者滴落的泪珠”等有诗意的叙事性细节,让作品细腻些、丰满些,不至于太瘦、太硬。
象征手法的运用也至为重要。散文诗一般不宜写长,又应避免单薄、清浅,就必须有厚度。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起到增强内容的深度与厚度。
再来说说散文诗形式的体现。
散文诗的形式似可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诗的体现,诗意的体现。散文诗写出后我得检查,艺术想象发挥得如何,准确不准确,是否出现随心所欲所致的勉强与费解。我得检查,虚与实的转换或结合是否运用得好。意象的创造如何。象征手法、通感手法等艺术手法运用了没有、运用得怎样等等。如果没能根据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些必要的诗的表现手法,散文诗的诗意表达岂不是空穴来风?我写一个沉静的人,“他的声音挤压成雷,轰响着,在胸膛里滚。无论如何决不冲出喉管,决不冲破天”,我写一个激情澎湃的人,“他就像一条江河婉蜒流转抑或奔流向前,携带着裂岸的石块,锐利着棱角出山。连回声也那么嘹亮激昂”,我写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微弱如丝,却藏着骨头、颤动着针尖。只能磕磕碰碰缓慢行走。有的声音很艰难地包裹,还是泄漏。有的声音没有声音,只在划过的瞬间,在空中烙下焦灼的痕迹”。(《有的声音》)运用了象征、通感、实与虚以及实与虚的转换或结合等手法,浓郁了诗意。
散文诗应该努力做到形式与内容互为观照、互为渗透以及互为制约,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想象是散文不擅于诗意表现的弥补,是散文诗增强诗意的必须。叙事与想象是散文诗的两翼。“磨刀不费砍柴功”、“慢工出细活”,散文诗的佳作是改出来的。
当今散文诗创作中既存在“形式小于内容”的问题(即艺术表现跟不上内容的需要),也存在的“形式大于内容”(即内容浅薄、貧乏,却一味在表现技巧上面狠下功夫)的问题。本来散文诗在具有诗的品质的同时,融入一定散文性细节使它具有更细腻、更丰满表现现实生活的独特功能,这是散文诗的来由,也是散文诗的长处,但如果散文诗作家因为害怕“诗化”的削弱宁可缺失这一长处而忽视深入、体验和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而将散文诗看作凭借艺术技巧就能摆弄好的小玩意儿,其作品的内容必然“贫血”。白石老人论画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我以为同样适用于散文诗。是否可以这样说,散文诗融入散文的叙事,侧重掌握“似”,而融入诗的想象等诗意的表达侧重掌握“不似”,完美统一才能达到“似与不似之间”之妙。生活是创作的土壤,散文诗作品必须来自生活,不然就“不似”,就“欺世”。散文诗又必须高于生活,这就需要“不似”的创造。
我也写小花、小草、小物件,抑或雪月风花,那是因为,我在某一特定时刻发现它们闪耀出思想、哲理的光彩,从而感动与启迪了自己。我的《路边石》《水碓》《看体育竞赛(十章)》《石的世界(七章)》等作品就是这一类作品。但我似乎对于乡土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种特殊的爱和较强的感受力。这方面的散文诗,在我个人创作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写散文诗时间不短了,但我并不觉得轻车熟路。郭风先生曾说过:“散文诗是一种严肃的文体,想到这一点,我有时会感动得流下眼泪”。对于这一种严肃的文体,确实应该严肃对待。我只能勉励自己,努力些,再努力些。柯蓝老师1983年在为我第一本散文诗集《相思树》撰写的序言中曾教导我:“希望他不断努力,挖掘得更深些、更深些。”这指的是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化吧?我至今未敢忘怀。在艺术形式方面,我还须尽可能让我的散文诗穿上合适的外衣,而后走到读者中间。我不喜欢她们的穿着过于宽大或窄小,更不喜欢花里胡哨或怪异,唯独希望合身、好看。
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诗从较为单一的牧歌式赞美生活走向多角度思考生活、表现生活,从继承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走向包括吸取外来艺术表现多种手法,从题材的狭窄走向宽广,从轻浅走向厚重,从较为简单的感情抒写,呼唤真善美,走向更为丰富、深刻的反映社会人生、鞭笞假丑恶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灵震颤。纵观中国散文诗百年历史,轨迹清晰,有章可循。中国散文诗百年历史长河波涛滚滚,后浪推前浪,优秀的散文诗作家与作品层出不穷。我愿与大家一道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努力创作出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优秀散文诗作品。
(原载《散文诗世界》2020年6期 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