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捧起星光——陈志泽散文随笔集《沉吟》选读

(2023-02-10 07:49:19)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捧起星光

——陈志泽散文随笔集《沉吟》选读

 

这几天,正在应一个地方的约稿,整理“文学创作年表”,在回头点数“脚印”。文学之路最值得回忆与怀念的,就是在哪个报刊发表处女作,在哪些报刊发表哪些作品,编辑是谁。我翻阅着笔记本,一边录入文件,饶有趣味,还有点激动。在我发表过作品的许多报刊中,自然有晋江的《星光》。我的作品不少是发表在《星光》的前身《新光》上的,有些作品现在看来很幼稚,但《星光》还是热情地拉了一把,没有嫌弃,发表后,自己再认真面对,冷却和修改,才又提高了一步。有些作品好一点,是我创作经历中不会忘记的,首先在《星光》发表,增强了信心,吸取了意见,作必要的推敲后又到其他报刊发表,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在《星光》发表作品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我的创作可以说是跟随着《星光》的发展的脚步前行的。想到这一些,我不由得从心里涌起对于《星光》和前期的李灿煌先生,后来的刘志峰先生等主编、编辑和文友们的深深感谢。特别是我从岗位上退下来后,《星光》的朋友一点也不势利,甚至更热情,更关怀,我是很有感受的。

正在我数“脚印”数得很起劲、很感慨的时候,突然接到纪念《星光》创刊100期的约稿函,这就擦出了火花。怎么这样碰巧!许多资料我刚刚查过,无需再查。我对自己嘀咕了一声“这篇稿怎能不写”就放下手里的杂活,沉入关于晋江,关于《星光》许多往事的回忆之中了。

已记不清在晋江参加过多少次文学活动了——19781月,我从德化调到泉州市文化局(那时叫晋江地区文化组)。头几年,因为戏剧工作到晋江。有几回,在招待所一住几天,讨论剧目,观摩会演,同晋江戏剧界朋友接触很多,混得很熟。后来,我在地区文化组侧重负责文学工作,编辑文学丛刊《晋江》(地改市后易名为《泉州文学》),1987年成立泉州市文联后即调到文联,就完全同戏剧拜拜了,到晋江都一头栽到文化馆。文化馆重视文学工作,文协也依托在文化馆,加上有个《星光》,各种活动都在文化馆举行,记忆就最为深刻。每次到文化馆总有回家的感觉,和文友们耳鬓厮磨,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记不清在晋江文化馆的食堂吃过多少次饭了——反正在文化馆活动多少次,饭就吃了多少次。他们说,在自己的食堂吃饭,很随便。我却觉得吃这样的饭更亲切,更有味。不是吗?会开完,就在开会的会议厅,三下五去二,一阵腾挪,四条长条凳围着一张八仙桌,一桌桌排开,实践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因为人多,聚餐总有十来桌,真是济济一堂啊!待到一桌桌八仙坐定,热腾腾、香喷喷的菜就端上来了。食堂就在大厅一侧,端过来只需片刻,很是快捷。这不就是地地道道的家宴吗?食堂师傅的烹调技艺高超,那丰盛的菜肴都是大碗大盘,任你放开肚皮吃个痛快。我记得炸鸡卷水平最高,食堂自己做的,不是常见的食品作坊批量生产的,许多酒家都比不上,其色香味都很到位,至今还香着呢!

 200011月,“晋江诗歌创作研讨会”召开,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从自己的感觉与判断出发,我在会上提出:“晋江诗群已经形成!”并由衷地赞叹:“当今诗坛不景气,文学创作处于疲软状态,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晋江,出现这一景象,更是令人喜出望外!老诗人宝刀未老,中青年诗人生气勃勃!”没想到这个看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晋江的朋友认为从那时起,晋江诗歌创作群体开始以“晋江诗群”的形象示人。他们多次在《文艺报》《晋江经济报》等报刊和网络上提及此事,提到我当时提出的看法,让我既高兴又不安。这实在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不是哪个人提出后才成其所然的啊!20015月,《晋江诗群作品选》出版,我又与泉州市作协的几位同志赶去参加首发式暨研讨会。《晋江诗群作品选》的出版和研讨会把晋江诗群的创作热潮进一步掀起,产生良好的反响。同年10月,晋江举行了“晋江诗群会”。12月,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文学》编辑部与晋江市有关单位再次联合举办“晋江诗群研讨会”,我们都满怀热情与兴致前往参加,并就“晋江诗群”的形成和发展做了探讨,对“晋江诗群”诗歌创作给予充分肯定。我还曾多次在泉州市的创作会议上介绍“晋江诗群”的情况,也在省作协主席团会议上通报“晋江诗群”的喜人势头与经验。在《泉州文学》上以较大的篇幅推介“晋江诗群”的作品,责无旁贷为“晋江诗群”的发展摇旗呐喊。事实证明,有组织,有鼓动,创造必要的思想与物质条件,就出成果。糯米饭,经过精心的发酵与酿造,就成为酒。晋江诗人、诗作者的作品不断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十月》《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被《诗选刊》《读者》《名作欣赏》转载或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福建文学50年选》《福建文学60年选》等重要选本。《诗刊》《福建文学》《泉州文学》等刊物多次为“晋江诗群”刊发专辑和评介文章。作品是作家、诗人成就的体现,也是衡量作家、诗人个人或组织功夫下得如何的唯一标志。作家、诗人靠作品“吃饭”而不靠别的。今天,“晋江诗群”如何持续发展?晋江的诗友没有忘乎所以。20076月某日,我在厦门探亲,《晋江经济报》记者李杰打来电话,要我谈谈关于“晋江诗群”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不假思索地说“现今,晋江诗群要像打造利器一样好好打磨,冷却后再烧,再打,不断地否定,甚至推翻重来,一次又一次,敢于自我否定,不怕被别人否定,反复煅打,精雕细凿后才隆重推出。晋江诗群要创品牌,就须先练好‘内功’,加强创作,在壮大创作队伍的同时抓尖子,要形成规划。一篇诗作问世后,要下大力气修改,召开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尤其鼓励基础好的诗作者坚守阵地,痛苦孕育,破茧成蝶。”我建议:“首先,晋江诗群内部要互相学习,不断砥砺;与兄弟诗群之间要横向切磋,做到优势互补,互相激励,形成一种拼搏向上、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要切实开展有效的文学活动,如继续办好‘春天送你一首诗’、蔡其矫诗歌研讨会等,通过交流辐射,进一步吸引外界眼光,赢得更广泛的知音,引起更强烈的反响。其次,要适时做好阶段性总结。在回顾创作历程中遴选精品,鼓励优秀诗人出个人诗集,给阶段性的精品结成合集,展示创作实力,激发创作后劲。”时光又过去了好些年,有人说“晋江诗群”显得有些低落了。我不这样看。我还是时常读到“晋江诗群”的诗歌力作的。一个诗群不可能一直处在亢奋的状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时匀速前进,甚至处在“低谷”,正是一种蓄势待发,一种积累与思考的从容,一种又一次冲刺的力量的凝聚,一种新的高潮前夕的沉静。人生难得几回搏,我相信,有志气、有才华的晋江诗群的诗人,一定能不断奉献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我承认,我对晋江特别看好。但我不承认,我之所以对晋江,对晋江的文学事业,对《星光》怀有特殊感情,是因为我出生于晋江磁灶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我确实认为晋江是干事业并可以干好事业的地方。从文化传统看,它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更是有目共睹。

长期以来,我确实把晋江的事看作是自己的事,把晋江的文友看作是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和兄弟。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从不推辞。印象中,曾应邀主持晋江的几次研讨会,在一些创作会上发言更是家常便饭。2008年,还曾应邀到晋江的南侨中学、永和中学举行文学讲座,早些年则到过侨声中学、英墩中学讲座过。都是一招呼就没二话按时抵达的。2010年讨论王勇先生的诗暨《王勇小诗选》首发,晋江的朋友邀请我到会,我正感冒咳嗽的厉害。到了会场,我声音嘶哑对研讨会主持人、省文学院副院长刘志峰说,我发不出声。志峰说,你还是简单说几句吧。是啊,再说不出话也要说啊!于是,就有一次咳嗽伴奏的含沙量很高的发言……这一辈子做的事实际上也就是文学一件事了,能为晋江的文学事业添砖加瓦我觉得荣幸!

回忆晋江,回忆《星光》,怕是很难写完。

写作间歇望窗外,发现竟是满天星光,明丽的清辉隐隐洒落。因了爱的注视,诗意的遐想,觉得星光在四处弥漫着,流淌着。但细看,实在又看不出什么耀眼的灿烂。似隐似现,似真似幻。这就是星光。这就是含蓄的星光,朴素而广阔的星光。我从冥想中伸出双手捧起一掬,我相信一定有满满的晶莹在我的手中了。远处有列车驰过,笛鸣声声一阵飘来,随即又归于寂静。白日的嘈杂与喧嚣荡然无存,唯有无声的星光在淡淡地照着,给人们无限的怡悦。关于晋江,关于《星光》,一些往事不也像星光在我的忆念中弥漫着,闪耀着?我精神振奋起来,接着前面写下的,不费太大力,就完成了这一篇不短的纪念文章。

                                                             (原载菲律宾《世界日报》20111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