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不尽的泉州》(散文集《泉州,泉州》作品选介)
(2022-07-19 16:08:5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散文《读不尽的泉州》
(散文集《泉州,泉州》作品选介)
读不尽的泉州
陈志泽
老辈泉州人,都住在“巷”里。家长里短,街谈巷议,城市最有生命力的元素,就从每天走过的花岗岩石板上,跃然于字里行间。可以说读不懂这幽街僻巷,也难溶入泉州人独特的气质之中……
古城泉州巷多。纵横交错的古巷是泉州的经纬,编织成历史文化名城瑰丽多姿的民情风土画卷。
早年,我居住在南俊巷,天天在巷里行走,朝北没走几步就到巷的尽头,东西塔嵌在西街恰如一幅古画,我站立在巷口眺望半天都饶有兴味。“泉南佛国”三大禅林之一的承天寺就在南俊巷的近旁,天竺梵音、晨钟暮鼓隐约可闻。古巷又向两侧生出许多小巷,通向四面八方。新府口、敷仁巷、镇抚巷、承天巷、桂坛巷……听听这些名字,已能把你带到一个个扑朔迷离、神奇幽美的境地。南俊古巷不乏宫、庵、庙、亭,老屋周边就有三处。紧相毗连的民居中,还常见掩映在榕树和龙眼树下的,人称“大厝”的近代和现代的旧式第宅,屋脊如同长龙凌空腾飞,中间下沉,两头燕尾式地高翘,白石的门廊镶满石刻的题匾、门联、书画卷轴,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的浮雕。也有木的门廊、木的雕刻的,两旁的屋面有青石浮雕的方形窗棂,基墙柱础也尽是栩栩如生的浮雕。一走近这种“大厝”,便要感叹它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气势宏大!南俊巷早在宋代因住着一家“一门三世五进士”的人家而闻名于世。那一户人家户主崔拱及其子丽则、正则,其孙黄臣、宋臣,五人都高中进士,郡人十分赞赏,称他们为“南方之俊”,并立南俊牌坊。古巷的人杰地灵可不是随意口占的。前几年,因为旧城改造的需要,南俊巷重建,如今已拓成崭新的商业大街。大道两边取代过去民居的楼房,幸而仍采用仿古建筑,楼顶上燕尾式的屋脊依然高翘、精神——群燕在空中扑楞楞飞翔……
后来我搬家到花巷。花巷过去曾是这个城市种鲜花和卖各种鲜花的地方,现在也还是一条温馨的小巷。近旁的井亭巷就更有特色了。这巷够窄的,可风味十足。井亭巷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塔”,叫“城心塔”。这座城心塔从其意义上说是象征古代泉州城之中心,而从其性质上来说应是镇煞风水的风水塔,因古时有“泉人重堪舆”之说。井亭巷的城心塔和玉泉井,时至今日,仍存在于林立的高楼之间,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不经意想起,都不由得惊叹这典型的时空的融合。
重堪舆的泉州人,真是参透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学的真谛。在“明堂狭窄,不容人立之地”这种本不出贵人的巷子里,孕育出文武皆备的众多奇才,怎不叫人啧啧称奇……
泉州人爱这座城市,恋乡情结令人感动;人们还惊异于泉州人能走得出小巷、走得出东方大港的气度,走得进“海丝”的辉煌;人们更惊异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泉州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等诸多宗教并存,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就是一个证明。从“海上丝绸之路”送出去的是泉州的造船技术,是丝绸、陶瓷、铁器,从外面的世界带来了是药材、香料,更有宗教和文化,这就形成了多元文化在泉州的交融。晋江的摩尼教草庵世界仅存。1991年2月14日联合国科教文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这里,惊呼他们的这一次考察达到了“顶峰”。一块宗教石刻有几种宗教的“和平共处”,并非绝无仅有;在洛江区的仙公山,竟然有供奉佛祖的白水岩、道观丰仙阁、儒教岩宇朝天阁,三教并存于一山!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实在再恰切不过,而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与其说是荣誉不如说是一种必然。泉州人的宽广胸怀可见一斑。
泉州风情独具的小巷狭窄、弯曲,却通向“梯航万国”的漫漫“海上丝绸之路”,说来真有点不可思议。但泉州人正是从这一条条小巷,从泉州湾畔的一个个小渔村,从穷乡僻壤的一处处山旮旯出发,走向大海,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泉州人到南洋、到港澳台、到世界各地到底有多少其实难以计数。泉州现有750多万人,属于人口密集的地方。据说海外还有同样多的泉州人,使人一想起,心里会不觉一颤!
这些年来,泉州人开始变得多情起来。他们似乎格外怀念自己的祖先、怀念他们当年创下的辉煌业绩。泉州人忽然想起,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史迹应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如若不然,实在对不起祖先,对不起泉州这一座名城。那星罗棋布的“海丝”史迹在泉州人的眼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光彩夺目!这还不够,申请了海丝的“世遗”,又决定申请唐宋古乐的活化石南音的“世遗”,胃口大着呢。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列第九,这很使泉州人自豪。在我看来,泉州对于过去的那一段历史的多情是大好事。多情化作拾掇、保护的行动,化作重振雄风的决心和力量。历史上有些重要的东西湮灭了吗?那就重建起来;古城过去的光彩,应该闪耀得更加明亮!
许多人一踏上泉州的土地免不了要被泉州市容市貌的古色古香所吸引。市区的东街、涂门街、新门街、北门街,不但拓宽、重建,还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体现出古民居的特色。泉州唐代中叶建文庙是建得很特别的。一是大,二是附属建筑多,少见的宏伟、繁复,占地百亩。体现当时泉州“诗书弦诵之风”的兴盛,泉州人对于文化教育的格外热衷与寄托希望,对于孔子的敬仰和崇拜。但泉州文庙后来逐渐破落了,一座菜市场蚕食了它的大石埕。而今,花大力气把菜市场搬迁了,还给文庙以本来面目。泉州人因了文庙的修复格外地怀念起孔子。2005年2月18日,泉州府文庙举办按古法入学祭孔发放红蛋的仪式,共有3000多名学童和家长前来参与,近2000名学童获赠红蛋。显然,他们满怀希望吃下这红蛋,能够读好书,早日成才。而泉州南少林寺灰飞烟灭达230个春秋,到了1992年10月,也得以重建。1997年,还在唐时的原址清源山余脉东岳山下,它终于从层峦叠翠间显露出来,令世人惊叹不已!人们可以到南少林寺去了,在那里,在武僧的示范下,有模有样地习起武来。在南少林风的鼓荡下,居住在市区的泉州人每日上清源山晨练更不是什么希奇的事了。
短短的几年,泉州已接连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许多桂冠。在建设海港工贸城市的同时,泉州人没有抛弃文化那深植于这方水土这方人中间的根,正在谱写着历史文化名城更新更美的篇章,使我们尤其欣慰。
泉州,是读不尽的。在我发出这样的感叹时,我不因自己缺乏才华而气短,而是发自内心为故乡的神奇而骄傲。
读不尽而读,而写,我乐此不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