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树
(2021-12-23 17:36: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泉州的树
陈志泽
唐时的泉州,环城种植刺桐树。夏季,谢了花的刺桐树,全力生长枝叶,特别茂盛。而这个季节吹东南风,正是外国商船借助风力驶向泉州的最好时节,当他们把漫长的航程抛在身后,一眼望见气势磅礴的刺桐树,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商贾友人都会发出一样的惊呼:刺桐,太美了刺桐!刺桐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强烈了,他们向往刺桐、赞美刺桐。泉州出产的瓷、缎和绸被他们称作“刺桐瓷”、“刺桐缎”、“刺桐绸”。在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巴都他笔下,泉州被称为“刺桐城”……
刺桐树很神奇。每年春末夏初直到盛夏,刺桐树在烈日下不但不枯萎,反而长得格外翠绿、精神!而寒冬来临之后,似乎为了让古城能够沐浴更多的阳光,又毅然将她蔽空的阔叶褪去。这时的刺桐树像是枯败了,但人们对她的深情不改,非但不觉得她丑陋,反而更被她的品格所感动。
刺桐树的枝柯上长着刺。泉州民间有个关于刺桐树英勇抗敌的传说故事,说的是明朝中叶,正当刺桐花开,凶残的倭寇从沿海登陆,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就在泉州官民奋起抗敌的同时,刺桐树也压抑不住满腔仇恨,一张张刺桐树叶卷成一个个拳头挥出去,一支支刺桐的利刺飞出去,一朵朵刺桐红花喷吐烈焰,叫倭寇心惊胆战,仓皇逃窜……民间还传说刺桐树“如叶先萌芽而花后发,则五谷丰登”,故有“瑞桐”、“奇树”之称。传说北宋有一位叫丁谓的,曾任廉访使来泉州。他本想能观赏到刺桐开花“灿若云霞”的美景,没想到,刺桐只有满树绿叶迎接他,他有点懊丧。后来,听人说刺桐树如先长叶后开花,这一年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转忧为喜写下一首诗:“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表达出他希望刺桐树能“叶先萌芽”兆示丰收的美好心情。另一位出任泉州知府的状元王十朋对这种传说却不当回事,他一到泉州就察看全府地形,带领百姓修建池塘战胜旱涝等灾害,他也写了一首歌颂刺桐树的诗:“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泉州另一种引人注目的树就是榕树了。
榕树随处可见,我的家门口就有几棵新培植的榕树,就别说城区其他宽阔的地方了。古城建设注意保护古老的榕树,在城里走着走着常常会忽然遇上榕树群,威武、苍劲、高大的榕树而又气根匝地格外壮美,阳光将丝丝缕缕的气根染成金色,鸟雀飞来了,啄理起榕的美髯,荡起秋千,无异于城市一处处独特的美景。
遍布于乡村的榕树简直成为每一个村落的组成部分,乡亲们离不开榕树,常常就在榕树下开会,孩子喜欢绕着榕树玩游戏,“南音迷”最爱随时召呼伙伴在榕树下摆开“南馆”唱南音。过去乡村里有人出洋,往往就在榕树下依依惜别,出洋人蓝印花布的包袱在榕树下一闪渐行渐远,送别的亲人含泪的眼睛却久久地注视不愿离去。那些鸟雀们一定要在榕树宽广的树冠里安家,榕树成了它们的村庄。黄昏与早晨的鸟鸣,仿佛将榕树的层层翠绿洞穿得千疮百孔,甚或简直像是要撕裂树的气根编织的厚实的帷幕,而榕树听懂鸟鸣的全部含义,为自己的生长而欣慰,如数家珍将千万枚鸟鸣收藏心间。榕树善解人意。我曾感受过这样的情景:小溪时常涨水,过溪人的艰难叫溪旁的榕树不安了,她每时每刻都不忘把自己的根向溪的对岸生长。于是在人们不经意间,一座有生命的活桥就横跨溪面了。榕树的生命力十分少见,高大、善良的榕树被台风击倒在地了,但它不死,它那残存在地里的根竟扩展成无数,扎进了更深的地层并向四处延伸。“倒榕”更带给人们勃勃的生气、盈盈的喜悦与感动。难怪榕树在泉州以及闽南一带要被称为“情树”,很少有人叫唤它的原名。
相思树也值得一提。“相思”二字顾名思义,显然含有思念、怀想之意。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又是著名侨乡和许多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也许为了站得更高好眺望海外的亲人、骨肉同胞,相思树都长在山岭上。在宋代泉州海船出海前祈风的九日山,在清源山,更有广阔的乡村,几乎每一个山头,站在高处的相思树之多、之美,让人惊异。
相思树柔韧、秀美犹如娇好女子。细密的树叶就像女子的美眉,随风扭动的腰身美得像是在舞蹈。风让相思树的袅袅枝桠飞扬出星星点点的黄花,把幽香飘满山野、天宇,飘向远方。如果风大些,相思树就抖落相思豆荚,弹奏起一支凄美的琵琶曲,这时,仿佛许多相思树集拢而来,一株株紧紧地拥抱,枝儿相挽、相搂,叶儿相连、相叠……
泉州的名树、奇树,值得一提的还有开元寺里那一棵传说“桑开白莲”,至今还是在寒冬里枝叶茂盛,初春又早早萌发芽眼、长出新叶的千年桑树。还有安溪那一棵传说为悼念南宋时被秦桧所害的民族英雄岳飞,而千真万确枝枝叶叶都朝向北方的“枝枝朝北”古樟。还有清源山弥陀岩那一棵由榕树和重阳木合二而一的“天侣树”。还有德化美湖那一棵从古老的县志里一直长向当今世界云水,传为神木的千年樟树王。还有永春那一片“势若牛姆,孕崽怀宝”的“牛姆林”……
我想都不必再细说了吧,人杰地灵的泉州,什么奇迹不能生长出来?
(原载《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4日“大地”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