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碎砖断石的杰作

(2021-12-22 14:13:39)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碎砖断石的杰作

陈志泽

  每一次我走着走着突然站住了,那一定是我看到了它。在古城泉州,就是钻进高楼林立的缝隙里有时也可能与它相遇。一种被称为出砖入石的墙,相当古老了,甚至是孤零零的、残破的了,已同房屋无关,它把内里也裸露出来,让你从边上看一眼就能看清它真实的构造。这样的墙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不能不惊呆。 

建构这种墙的材料也就是砖和石了,闽南到处可见的红砖和花岗岩石块,再简单不过,而且都是破碎了的。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泉州发生过一场大地震。泉州坍塌了。重建家园迫在眉睫,一时间,不可能烧制新砖、开采新石才开始重建房屋。一片迷蒙的废墟,那些残垣断壁,那些破碎的砖、石、瓦、砾突然撞击泉州先民的眼睛。不晓得一丝顿悟、一星启示掠过哪一位工匠的心坎,用碎砖断石砌墙建造房屋!有人尝试,结果是,这种墙不但坚固还那么出奇的好看。大家都恍然大悟接受了这样的巧办法。大地震把石头震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奇形怪状,用它们砌墙也就不整齐、不规则,横的竖的,就这么搭配着砌。石是竖着砌的,砖薄,横着叠砌在墙上的。不规则的砖与不规则的石交相垒叠就这样创造出杰作。令人叫绝的一种残缺美、斑驳美就从这得不能再的墙上闪耀出来、飘逸出来。也不知是哪一位工匠起的名,出砖入石就这样叫开了。出砖入石,该是体现砌筑的有力互嵌,使错落的墙体格外坚固吧。的结果是使一种力契入到墙的内部吧。墙,呈现在一个平面上,没有凹凸不平之感,这是砌墙人的了不起。点、线、面的组合,流淌出最柔和的韵律,在阳光下隐隐约约闪烁着粼粼光波,它们荡漾着、碰撞着,发出清脆悦耳的乐声……它们在倾诉着什么呢?是关于那一场大地震的回忆吗?是关于泉州人的创造和一双双灵巧的双手给予碎砖断石的拥抱和触摸,带给它们新的生命吗?或是在告诉人们,建造它们的无名氏艺术家的传奇故事?

      残破的花岗岩石与红砖相辅相成,砌出了什么样的图像啊!你端详着、揣摩着,仿佛有某种飞禽走兽,某种器皿隐藏其间,仿佛像是西方象征画派的作品,仿佛闪耀着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和人文精神之光;是上帝描画的图案、太空人书写的文字?是花草树木、飘荡的烟霞;是人的脸,兽之躯,是什么怪物……又什么都说不上,石头就是石头,砖就是砖,是随意的拼凑。可这种斑驳、蒙眬的出砖入石,就是让你越看越有味。那些平日司空见惯了的红土烧制的红艳艳的碎砖,和砌在一起的白色的断石构成了对比鲜明的墙体。白的越发白了,红的更红了。白与红相互映衬,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出砖入石的老墙偶尔也砌入一些现成的石雕,大约是顺手拈来的或是兴之所至的运作?我见到一堵出砖入石竟然砌入磨盘。磨盘大约是这户人家过去使用的吧,而今房屋没了,磨坊没了,只留下地震吞不下的石头磨盘。看着它,最初觉得不太协调,随即也就心领神会了。墙里竖着砌入的磨盘像一轮太阳,像个车轮,像个农家用的簸箕,别有一番情趣。也见过刻有石敢当字样的粗糙的石碑砌入墙体,据说是特别雕刻、安放的。石敢当砌入墙时还须有道士作法事,仪式极其严肃、庄重,那是因为把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石敢当既是镇煞灾祸的神物,也就具有威慑力,带有神秘的色彩。墙头丛生薜荔,墙边常有绿树掩映,红的砖、白的石,再掘下一口井,这样的出砖入石乡土味是极浓的。清澈见底的古井水,映照游子的深深的皱纹、满头的白发,怎能不饮水思源,油生人世沧桑的感慨!

    有些古老的第宅,墙多,并非全部墙体都用出砖入石建造,而只是其中的一段或几段墙,这是艺术的张弛、疏密关系的体现吧?但它们位置的变化也和这些墙体的建造一样很随意,新石新砖建造的墙延伸着,突然就连接着这种迥异的出砖入石,看来不纯粹是废料的利用,而是一种艺术的尝试,一种即使是在灾难压顶的时候也不忘别出心裁的创造。

    大地震迫使蒙受灾难的人们在巨大的伤痛中尽快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灾难把人逼急了,智慧也逼出来了。不承想,地震这一逼,逼出一种难得的创作状态,什么奇思异想都挥洒出来。灾难竟然逼出了同昔日的一切建筑一样的洋溢着欢乐的杰作。一种地方文化艺术千百年孕育,在某个时刻的阵痛之后,杰作就带着血诞生了。我在出砖入石跟前转悠,想到许多人的不幸死亡,抚摸着那砖的红艳,真的就联想到血——血的浸染、血的流淌……这墙曾经染着原来房屋居住者的血吗?红艳艳的砖当然是在烈火中烧制的,红土与水的结合,在烈火中煅烧出热烈的、欢乐的艳红和坚硬的品格。泉州人喜欢红色,泉州人也具有坚硬的品质,故乡的先民把自己的灵魂注入了许许多多的风物,注入了他们创造的经典。老阿婆们喜欢把出砖入石说成百纳被。用布头布尾缝制的百纳被是用来给婴儿做襁褓的,热烈、喜气,与新生,与无穷的生命力紧紧联系。这一个乡土的比喻,又给出砖入石赋予深长的意味。

   出砖入石既可见于低矮的普通民宅,也建造在寺庙等宗教的场所、官邸和宫殿。没有等级的规定与限制。这缘于这一块土地的特别。远离政治中心,远离强有力的皇权、阶级划分等封建的等级制度的制约。这里的建筑,哪怕是老百姓的极普通的房屋,也可以随心所欲地采用别处不能随便采用的红、黄等高贵的颜色而大行其道。本地盛产的花岗岩用来作为建筑的材料,这又是得天独厚的、很自然的选择。这就是泉州这一块土地特别之处。而令人惊讶的是,出砖入石这种墙,竟然还那么不留痕迹地融入了洋的艺术。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商贸、文化交流十分广泛和频繁,其建筑风格也就难免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在梯航万国的潮水声中,竟然也漂来了古罗马红砖的砌法,漂来了西亚马赛克贴墙的欣赏趣味,应该说,它们也诱导了红砖与石块的结合,促使了出砖入石艺术上土洋结合的绝妙效果,只不过人们晓得它好看,不太感觉悄悄融入了

    在泉州古城,许多大手笔的创造都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比如清源山那一尊闻名遐迩的老君岩吧,志书上明明白白写着是好事者略加雕琢而成。说得多轻巧啊,玩似的。造诣杰出的艺术家成了好事者。杰作让人赞叹不绝,谁是作者并不重要,好事者之称似乎还挺有味。出砖入石的杰作都是无名氏好事者随意之作。这又是艺术之道的奇特而简单了。

    说一些出砖入石的老墙是缘于大地震的破坏,应急的创造,该是没有什么好怀疑的,我们一眼就能读出古老的,甚或残破的墙上写着的,无形的却是雄辩的注释。但以后呢?在以后的相当长久的日子里,在没有大地震逼迫的风和日丽的安宁、舒适的时光中,难道就再也没有这种杰作的诞生?行走在古城及至古城周边的县、区市,众多的、各具形态的出砖入石,明摆着年岁不一。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老祖父、老祖母已经老态龙钟了,小孙子却还血气方刚……显然,出砖入石后来成为一种艺术流传着、繁衍着,还顺理成章地飞过海峡,落脚在台湾。老台胞回乡,见到故乡的出砖入石,声音发颤了:这样的老墙是台湾出砖入石的祖……

泉州一带的出砖入石也有衰落的时候。但到底什么时候不再传宗接代,渐渐式微,却少有人去考究。有一回我站立在一堵古老的出砖入石跟前,与它对视良久。我想,也许因为这样的建筑太烦琐,终究很少人高兴把好端端的砖、石敲坏了建这种墙了啊!泉州一带流行的华丽、严谨、堂皇的皇宫体大厝的强势压迫了它的再现。到了那个众所周知的革文化命的年代,灭绝传统文化的凶猛浪潮席卷之下,它更是难以为继。而当富饶在中国大地上焕发、蓬勃,泉州人羡慕与追求的是高楼大厦如何更豪华、更时尚,谁还瞧得起这种老土与寒碜的东西?这就有了一段漫长的空白。空白。直到历史又翻到了崭新的一页,泉州人在富足之余开始挖空心思追求精神的享受。人们思念那些被遮蔽的珍宝,品赏那些难得的历史遗存。人们突然从原生态的出砖入石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熠熠光彩。又有人构筑出砖入石了。那一回,我站立在一堵出砖入石跟前思绪联翩,没留意打石声从不远处传来。待我循声走去,才知道那里正在建一座楼房,而工匠正在砌一堵出砖入石。新砖红艳艳,新石白如玉。我对一位敲打着砖石做小修改的师傅说,要敲断砖石,狠狠敲!砌这种出砖入石要用碎砖断石才好。他望我一眼答,听说过,可上面没交代……

   出砖入石现在又成了泉州工匠们的一种独特工艺。从普通民房到豪华的楼堂馆所,某些墙体又做这种出砖入石。时代创造它,时代也抹去它。今天,一个壮阔、瑰丽的时代到来了,什么古老的文化、传统的文化、超前的文化、神奇的文化不能诞生、繁衍、林立、壮大?不久前,我看到一个很讲究的国家级现代化的博物馆,它的高大气派的建筑中也闪现这样的出砖入石。惊讶之余,随即欣慰、平静。不言而喻,他们希望这样的墙能唤起今天海峡两岸的同胞、世界的泉州人对于自己祖宗的怀念,让所有来到它跟前的人在一种文化的面前,更和谐,更亲近,更团结。遗憾的是,今天的出砖入石没有——也不可能有当年老祖宗的灵感照耀下的随意与粗犷。没有——也不可能有大灾难摧残下不可避免的狼藉和仓促拾掇的偶然性与残缺、斑驳之美,少了独特的韵律和悠久岁月触摸下透出的灵气和沧桑。这也难怪,今天的工匠没有大灾难下无意创造却进行真正的创造而取得意外成功的体验,缺少深厚的文化艺术的长期积累和一朝迸发。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热爱和追求是应该受到欢迎的。新一代的出砖入石正在走进它们的大家族,笑吟吟、羞答答的。

                                                            (原载《都市美文》2010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诱惑
后一篇:泉州的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