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世遗泉州之星(五章)
(2021-10-08 12:30:5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诗 |
仰望世遗泉州之星(五章)
陈志泽
九日山的石头
一切都沉入了静寂。不静寂的是那些时光磨不去的文字,站立在遍山的花岗岩石上,叙说着宋元的风云驮去了的祈风盛事。
弥漫山中的虔诚祈祷,映现的灿烂辉煌胜过“九日”垒起的传奇。
海上的惊涛也一次次溅到石头上?朦朦胧胧,落下“海丝”路上海船、鸥鸟、波浪的印痕。
风荡漾着冷暖划出石头粗粗细细的皱纹。
雨的倾情在石头上生长了奇花异草。
晨露与夜霜凝聚了昭示石头鲜活生命的水灵灵的苔藓。
人们进入到这些年迈的石头内心,就进入到“海丝”波峰浪谷的漫漫征程,进入到和平与友谊的诗篇,进入到中华书法艺术的广阔丛林,进入到人生的一个闪闪发光的指引……
泉州府文庙畅想
时空翻转了一下,泉州府文庙就又从喧嚣和尘埃的覆盖里挺立起来了。
至圣先师仍然站在那里,容光是新的,衣服是新的。拥挤的幽暗被驱逐,大成殿格外宽广。
盘龙与不盘龙的众多石柱,承托起崇高的殿宇和殿宇之上白云飞动的蓝天。
历史从唐中叶疾驰而来,千年江山有多少改移,孔子还是站在那里,他显得有些激动,讲学声声高昂洪亮,琅琅读书声是不息的回声。
我走进今日这百亩宏伟,横梁上悬挂着历代皇帝御书的褒奖,编钟、编磬和各种鼓乐、吹奏出天籁袅袅,手执玉笛、龙仗羽发的舞者翩然若仙——从文庙走向世界的才俊,这时也一个个从我的面前闪过。
庭生皂荚,荚数多少,“每应州人举进士之数”,石阶上重重叠叠的履痕刻下真实的神奇……
走进天后宫
在湄洲岛,我在你的升天处寻不见你远行的身影。但我知道,你播下的福佑随着大海的波涛涌溢漫流。
在中国沿海和东南亚一带,为祀奉你而建造的“顺济宫”随处可见。一位赤贫如洗的农家女,被尊称为妈祖,进而天妃,进而天后,成为拥有最多“房产”的天下最富有、最高贵的女性。
泉州天后宫成为闯海人心目中的女神最高规格的居所——
山门为牌楼式,门后筑有戏台。大门两侧浮雕麒麟。吉祥、热烈,迎来所有虔诚的膜拜。
山门两侧是秦宫汉阙的东西厥建筑。雄伟、华美,一曲引人入胜的立体歌谣。
正殿内34根圆形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托举起排除人间疾苦的信念,在殿中央天后神像的光辉里雄伟壮丽!
多少次,我一走进这一座建构在大海的惊涛骇浪、妈祖的圣名与传奇故事之上的金碧辉煌,就禁不住心潮起伏……
来到万寿塔
宝盖山将万寿塔托向天际,卸落下了身旁依偎的峰峦。
万寿塔毫无羁绊、毫无遮掩,站立在航海人的视线里,一次次删除舟船樯倾楫摧栽倒在海里的惊险章节……
我来到万寿塔。放眼前方空阔的大海,却隐约见到巍巍然满载五洲四海情谊的泉州“福船”,忙不迭进出泉州湾。风好大。是航行的繁忙腾搅起海上的风涛吗?或是船工的豪情激荡起伏?万寿塔在风中浮沉,而又钢浇铁铸地在山上立定。
显而易见,万寿塔是花岗岩石的精湛建筑,但长久以来人们宁愿相信传说,是两位姑嫂为了站得更高些好眺望下南洋的亲人归来的帆影,每天搬石垫脚,垫出来的。万寿塔又叫姑嫂塔,一页页华侨史垒叠起它高耸的动人。
在山上,我曾望见海云初生、氤氲缭绕的 “关锁烟雾”景象,这就是万寿塔又被称为关锁塔的缘由了。那一回,我恍若见到姑嫂二人走下塔来,一阵湿漉漉的风吹动,似乎卷来绵绵泪雨……
顺济桥遗址
童年时,从乡下居住地回到原籍泉州古城,又从泉州回去,都要走过这座古桥。
往往返返多少次,我从小变大的脚印都嵌入桥的记忆。一代代人闪过的身影都沉入桥的念想。
这一座建于南宋的31座桥墩、一百五十丈长桥,承载过泉州与晋江南岸水陆转运的使命,驮起过难以计数海洋商贸的重负,当年“雄镇天南”的气势与日夜繁忙的作为,都涌入了桥下的滚滚流水,都融进明代名人顾珀、何乔远的千古文章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