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挥杆动能杂议

(2010-05-05 09:24:23)
标签:

杆头

动能

杂议

触球时间

动能增量

接力效应

高尔夫

挥杆

体育

分类: 高尔夫技术

    今天看了周易博士的“再议摆式挥杆的释放”一文,引出我之前对挥杆动能的思考,这些本来准备今后在挥杆模型中专门谈的。考虑到挥杆系统理论的复杂性,以及本人理论基础的不足,就不专文去谈了,理论的东西还是看看博士们的文章心里踏实。

 

    前文在和周易博士讨论的时候谈到杆头速度是时间的函数,我想表达的是,在下杆开始,杆头速度从0到击球前达到最大,一个流畅的挥杆,杆头速度对时间应该是单调增函数。

 

    很多业余选手往往加力过早,提前达到最大杆头速度,之后再击球时杆头动能转化成球的动能就少了,从而损失距离,而且由于这时杆面往往失控影响方向。

 

    对摆式和转式挥杆我没有深入研究,两者我觉得都是合理的挥杆。从挥杆的物理效应看,转式更适合鞭打的概念,摆式往往送杆不足,但方向和杆头动能转化是没有问题的。释放,字面理解这个概念其实应该用到收杆比较合适。


    击球瞬间开始,应该就是送杆的过程通常叫随杆,这时有了两个动能,一个是杆头,一个是球。通过击球产生能量传递,杆头动能部分转化成球的动能。球的动能决定距离。顶级的职业教练非常强调随杆(follow thru),这是有非常直观的道理的。


    我们讨论挥杆如何如何?其实都是为了追求球的动能足够大。


    触球瞬间到球离开杆面的触球时间内,才是挥杆最精华的部分。一是杆头动能的转化成球的动能的转化率,二是,触球瞬间挥杆系统对杆头继续给予动能增量。前者和击球方正不产生分力有关,更与杆面弹性系数和球的弹性和质量有关,后者则和接力效应有关。


    所谓接力效应,是指杆头在击球瞬间达到最大杆头速度,这时,以右手球员为例,左臂左腕的任务完成,右手在从左手曲腕到回腕完成期间,右手臂右手腕处于随动状态,类似接力区间助跑,击球瞬间右手腕完全接棒加力,从而延长触球时间。


    任何知道物理常识的人,都能理解触球时间延长的重要性。一般的球友理论琢磨多了其实挺害人的,抓住问题核心,洞察自己的特点才是最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挥杆意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