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真是个大话题,但是职业所向,又有孩子在求学阶段,难免总是会接触到各种人和事,逼着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教育该真正为孩子做什么,衡量各种教育思想的利弊,盘算自家孩子适应的教育方式,最后选择能给她提供更有益帮助的教育环境。在决定让她出国求学之后,其实越发肯定自己的决定没错,甚至在身边几家孩子面临各种问题之后,更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决定。
仔细想想,我们的社会和大部分的家长老师,他们眼中认可的好学生,很多实际是被中国的教育体制模式化程序化批量刻化出来的投机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而已。他们已经适应了中国的教育模式,深悟考试之道,只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反复重复地背诵和练习,去除个性,规则于教育的考试体制,就能如鱼得水。他们非“有用”的书不读,非“有益”的人不结识,非“有利”的条件不接受。他们擅于总结知识经验,擅于找到和考试成绩相关的一切有利因素,反复的机械运动会让他们锃光发亮(这种光芒是物理光芒,不是化学光芒:))。他们有了学业上的成就,在社会上继续投机钻营谋取自己的前途,他们是一批有知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他们不会在科学和创造上有什么大成就,他们只是擅于总结懂得模仿,能适应现行的很多体制。一旦他们得了势,他们依旧会用这一套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去规定去磨练去制造更多后来的人,让原本可以简单公正的社会规则变得更加复杂深邃扑朔迷离。
这些“优异”的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各种主义还不是很明显,他们还有些灵性。但是高中和大学的“优异”者,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个人德行,若能被认可,就得符合某些标准。这个标准千人一面,所以有迹可循。真正可怕的不是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满意,不是得到的各种认可和夸赞,而是自我的认同。一旦他们自己认同了这样的成就,就会继续寻找更多的“成功”,更加的变成教育体制下批量生产出来的标准的零部件,可悲于尤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精工巧手下的独一无二的新产品。这样的认同才是真正致命的遗憾,才是教育体制的恶果,才是民族衰落文化不兴社会沦落的真正根源。
有一小部分孩子,他们本性纯然灵性仍在,有多变的心,有创意的头脑,不愿屈服大机器的压制,他们自然不会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不会是现行教育体制的胜利者。可如果给他们适当的环境。给他们发挥的机会空间,他们的学习和创造能力会被开发出来,他们会是一些特别的小零件。或许不会有大用途,不会在社会上大放异彩,但是他们是特别的,有自由的机会,有快乐的可能,有真实的自我。他们会在自我生命的绽放中发光发热,让身边的人看到这样的不同。可如果依旧强制他们屈服于大机器,或许他们也能万幸自生成一些特别的小零件,也或许他们会是一些扭曲的小零件,更或许他们就成了大机器下的一群废渣,只有天佑他们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钱理群教授的说法,我在《盗火者》中第一次看到。后来他在谈大学教育和就业话题时又提到过“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找来他的一段文字可供反思。
一天我去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他对我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我开始讲课。在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对教学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讲到哪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就是说他听懂我的课了,我很高兴,我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下课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来,说“钱老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对我的课大加赞扬,但我总是有些怀疑,他是否真懂了,不过是吹捧而已。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我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都听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而且老实说,老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我对这个学生有了一个好感。如此一次,两次,三次,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到第四次他来了:“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请你给我写推荐书。”你说我怎么办?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于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这就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资本家”,投资收获了我的推荐信,然后就“拜拜”了,因为你对他已经没用了。
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问题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体制所欢迎的,因为他很能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这里。那些笨拙的、只会吹牛拍马的人其实体制并不需要,对不对?就这种精致的、高水平的利己主义者,体制才需要。这样的人,正在被我们培养成接班人。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我最担心的问题。我讲这番话的意思,也不是要责备他们,这也不是这些学生本身的问题,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结出的恶果,这是“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
话说回来,国内外的教育真没有什么谁对谁错,仅仅只是不同而已,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