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国文学 |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青年时期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18世纪德国文学中第一部誉满欧洲的作品。它直接取材于现实,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感伤情调,鲜明地体现了“狂飙突进”时期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
主人公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热情奔放,渴望自由。他崇拜大自然,热爱纯朴的村民和天真的儿童,向往着人的自然天性能得到解放。但是,围绕着他的环境却是一个腐朽、顽固、庸俗、鄙陋的社会。他与年轻美丽、热情善良的绿蒂情趣相投,心心相印,可是门第的差异,财富的悬殊,特别是封建的婚姻制度和社会旧俗,使他们不能真正结合,为此维特陷入爱情的烦恼之中。为了摆脱烦恼,他投身于工作,想以此求得精神的解脱。但在等级森严、追名逐利的官场和贵族社会里,他遭到难以容忍的冷遇和鄙视,不得不愤而辞职。他又回到已经结婚的绿蒂身边。然而,绿蒂也跳不出平庸生活的圈子,她宁肯服从礼俗而牺牲爱情,这使维特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最后,他含恨自杀,以死表示他对社会的悲愤绝望和孤独无力的抗议。
小说通过维特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个性自由与封建社会的尖锐冲突,对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封建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公开的挑战。维特的形象代表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摆脱封建桎梏的正在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他的烦恼反映和概括了当时德国有觉悟的知识青年的普遍精神状态,他们由于缺少斗争的意志,看不清前进的道路,无力改革现状,因而思想上普遍感到苦闷。这部小说一出版,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轰动了欧洲。在当时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不少青年模仿维特的服饰,甚至有人学维特自杀。因此,歌德在这部小说重印时,写了一首卷头诗,要读者“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不要步维特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