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另类“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转载)
(2022-07-18 15:04:41)
标签:
教育教学初中 |
分类: 教育管理 |
谨防另类“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
清明节期间,遇见几个学生吐槽:清明节不轻松,从早到晚,埋头写作业,比上学还忙、还累……
经了解,假期三天时间,他们除了要完成不少的学科作业外,还要完成另类“作业”:体育作业——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以上,以视频为证;综合实践类作业——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搜集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整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编辑一期主题为“清明”的手抄报等。
实施“双减”政策后,学科类作业数量已经减少,难度已经降低,但另类“作业”数量正在增多,难度正在增加。就拿与“清明节”相关的作业来说,姑且不说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单是把“清明节”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及搜集和整理清明节的传说与习俗,两三天的时间未必能够较好地完成。
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但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在假期完成,也不仅仅是以写作业的方式落实,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长期性,要有计划性。传统节日年年有,每年可以选择一个切入点,设计一道作业题,引导学生走近节日,深入了解节日。不加选择,面面俱到,作业容量大,教育效果反而差。不仅如此,学生会对传统节日失去“好感”,甚至还会谈虎色变,对传统节日产生恐惧感。
节日放假,主要是放松。如果学生因作业而恐惧,节日虽有意义,却没意思。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失效的、失败的。
无独有偶,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些学校春游未动,“作业”先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花草虫鱼,写一篇不少于七八百字的“摹景状物作文”;数学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最为优惠的购票方案或最为便捷的出行路线;音乐教师让学生学唱一首春天的歌;美术教师也让学生画一幅春天的画;等等。
对于这些学校的学生来说,春游除了踏春、赏春,还要写春、唱春、画春等,任务如此艰巨,学生能乐在其中吗?
春游也好,秋游也罢,学生无不兴趣盎然、兴致勃勃。但是,一道道另类“作业”,成为身上重重的“壳”,学生很难乐在其中,不仅对春游、秋游失去兴趣,也会对花草虫鱼失去兴趣。
生本无忧,因“作业”起皱。有意义的节日,过得没意思;有意义的春游、秋游,“游”得没意思。
传统节日未到,另类“作业”先行,能行;春游、秋游未到,另类“作业”先行,也能行。但是,要少而精。否则,对于学生来说,传统节日、春游与秋游,则索然无味。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科类作业减少,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有的学校、老师担心在假期、在春游等活动中,学生玩得乐不思蜀,影响学习状态,出现成绩滑坡。于是,增加非学科类作业,尽可能地挤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没有时间玩,始终保持紧张的学习状态。如此用心良苦,或者说换汤不换药,却与“双减”政策不符。
非学科类作业加码,一旦成为负担,变成压力,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谨防另类“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