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自驾意大利(33)佛罗伦萨(五)圣马可修道院与圣十字教堂

标签:
旅游 |
陈丹青曾经说过,在佛罗伦萨,如果只有一天时间,哪都别去,你一定要去圣马可看安吉利科。我就是循着这个说法来到圣马可修道院。
圣马可修道院早在12世纪就已经存在,原是本笃会的场地,后美第奇家族的老柯西莫出重金委托著名建筑师米开罗佐重新改造了修道院和教堂,并由多明我会进驻该修道院。
圣马可修道院出过两个多明我会有名的修士,一位是陈丹青提到的安吉利科,他把圣马可修道院的墙壁画满了湿壁画,那是些单纯、肃穆、充满虔诚的宗教绘画;另一位是曾经担任过圣马可修道院院长的萨伏纳罗拉,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对他的评价一直是好坏两个极端,直到上世纪初这种争议仍然存在。
圣马可教堂和修道院连在一起,从时间上说,先有修道院,然后才有的教堂;从地位上讲,修道院远胜于教堂,它现在是圣马可博物馆,集中展示安吉利科的湿壁画和其他一些艺术品。
我从正门进入,先从大教堂看起。
教堂的主祭坛
有一个小穹顶,也绘满了宗教画。
教堂不大,内容不多,故事都在修道院。很快出来,转身去了修道院。
与教堂相连的修道院现在是博物馆,庭院四周是由老柯西莫最信任的建筑师米开罗佐设计的圣安东尼乌斯回廊,绕回廊一圈都是湿壁画,这些画大都讲述的是佛罗伦萨大主教、修道院早期负责人安东尼乌斯的故事。
回廊角落上那幅安吉利科的画——《圣多明我跪拜基督》,圣多明我是圣多明我修会的老祖宗,也被译作圣道明。
进入博物馆展厅,这里有安吉利科和其他人的画作,既有挂着的油画、蛋彩画,也有直接画在墙上的湿壁画。
这幅原修道院食堂墙上的湿壁画——《圣多明我的非凡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乔瓦尼.安东尼奥.索格里尼作品,画中的成员都是多明我会成员。
基兰达约《最后的晚餐》湿壁画,也在原修道院食堂的墙上。再重复一遍哟,基兰达约是米开朗基罗的老师。
博物馆最大的湿壁画,是这幅安吉利科绘制在修道院原礼堂墙上的《耶稣受难图》(《十字架上的耶稣》)。据说安吉利科在画这幅画的时候,眼泪不断地在脸上淌着,人们观看这幅画,难免不被他画中的情绪所感染。画的下方,是圣经人物或追随耶稣的不同时代的圣人。
《耶稣受难》局部。安吉利科是圣多明我会的,他的画中少不了他们的老祖宗圣多明我(圣道明),只要看到一身灰黑长袍、头顶只剩了一圈头发的人就是他了。
《耶稣受难》局部
这几幅小画都由弗拉.巴托洛梅奥所做。巴洛托梅奥是圣马可修道院的修士,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画家之一,拉斐尔的朋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从修士中走出的画家一共有四位,除了安吉利科和这位弗拉.巴托洛梅奥,另外两人,一个是花和尚里皮(见乌菲奇篇),另一位是据说曾当过安吉利科老师的洛伦佐.莫纳科。
这个修道院图书馆,与修道院回廊同为米开罗佐所设计,设计思路参照了布鲁乃列斯基的育婴堂(后面会提到)。
图书馆展柜中陈列着《圣经》手抄本。安吉利科20岁出家时,在修道院最早的工作就是绘制这些手抄本。在现场没拍下说明,这里展出的如同印刷品一般的经书也许就是他本人所绘。
在二层的楼梯口,与这幅堪称修道院镇馆之宝的 安吉利科《受胎告之》(玻璃反光正好把我也搁进去)湿壁画不期而遇。
安吉利科是”天使“的意思,并非他的本名。他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多明我会“修士,为人谦逊,不遂名利。教皇本想赐他佛罗伦萨大主教之位,被他拒绝。他认为追求艺术的人,需要的是宁静和超脱的生活。安吉利科本人就如这个名字一样,干净、透明、单纯、善良,是天使般的人,他对宗教有一种痴迷的信仰和崇拜。安吉利科一生只画宗教画,陈丹青说,13世纪前,中世纪的宗教画充满了“神性”,文艺复兴的15世纪后,宗教画则突出了”人性“。安吉利科处在这个中间,他的画,神性多,人性少,有一种神圣、迷人的味道。站在他的画作前,看那些充满宗教的神秘色彩但又温柔可亲的圣人们会让你相信,这些画一定出自一位天使之手。据说他每次做画前,都要虔诚地祈祷。
这就是那位天使画家安吉利科。
图片来自网上
二层走廊上的《阴影圣母》也是安吉利科所绘,他曾学习过马萨乔的透视原理,这幅画的特点就是“阴影”,不仅圣母脸部有明暗对比,墙上柱头上的花纹也拉出很长的影子。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创新。
修士们的宿舍都在二层,共有44个小房间,是他们每日祈祷修行的地方,安吉利科和他的助手们用了七年时间,把44间小屋全部画上了宗教题材画。这些画为修士们构建了一个神圣的精神世界,供他们在祈祷时静心冥想。陈丹青推荐人们欣赏的就是这些禅房湿壁画,它们朴素、淡雅,构成圣马可博物馆不可移动的珍贵文物。
安吉利科的禅房画只用不多的几种颜色涂抹,画面背景也很干净,他尽量避免出现多余的细部,为的是不以任何方式分散修行者注意力,不让那些光怪陆离干扰了他们内心,使修士们专注地沉浸在耶稣的生平中。只有有着天使般心灵的人才可能画出这样的画。
我尽可能多地把这些画罗列在文中,让大家同我一道,感受他的画中简朴、静穆和神圣,体会在这些门房一般大小的祈祷室中令人动容的信仰。
《不要碰我》,东1号祈祷室。耶稣复活后对抹大拉的玛利亚说,不要碰我。
《哀悼耶稣》,东2号祈祷室。
《圣婴朝拜》,东5号。安吉利科把圣道明画在其中(右下角黑衣人)。
《圣容显现》,非常有气场的耶稣。东6号,圣道明也在其中。
《嘲笑耶稣》,东7号。安吉利科用了一种非常抽象的画法,表现耶稣正在被敲打、被扇耳光、被吐痰。
《圣殿山引见耶稣》,耶稣出生40天后,被带到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东9号。
《耶稣受难》,北38号祈祷室,这间祈祷室与39号共为一个里外套间。
《三博士来朝》,北39号,这幅画是所有祈祷室中最大的一幅,因为它画在老柯西莫的冥想室。老柯西莫给自己在修道院留下这个里外套间的小屋(北38-39号),不时来这儿静默一番。
《受孕告之》,记不清是几号了。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如此简单干净而更显圣洁的画面。安吉利科是要告诉修行者,不要被外界的光怪陆离干扰了沉静的内心。
《耶稣受难》
《最后的晚餐》
《圣母子》
《圣母加冕》
《苦路》
《耶稣受洗》,云中那只鸽子象征圣灵。
现在该来说说从这个修道院走出的另一位著名修士——萨伏纳罗拉。这位修士是佛罗伦萨历史上一个毁誉参半的重要人物。
萨伏纳罗拉是多明我会修士,曾担任过圣马可修道院长。他在讲道时抨击教皇和教会的腐败,提倡教会改革,他推翻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统治并成为这个城市的实际统治者。
萨伏纳罗拉能思辨,有口才,煽动性极强,曾一度受到许多平民的拥戴。他唾弃一切奢华的东西,禁享乐,禁乐舞,并把他斥为尘世浮华的诱惑如珠宝衣衫、优秀的绘画雕塑品以及书籍等全部拉到市政广场付之一炬。他演讲的声音穿透力很强,影响很大,不少人听到他的声音都感到不寒而栗。我们所熟知的人里有两人深受他的影响,一个是波提切利,他在萨伏纳罗拉当政后,画风大变,内容也摒弃一切与宗教无关的东西。他还把自己手头的作品都付之一炬,令人深感惋惜。另一个是米开朗基罗,他年轻时常去听这位修士狂热的演说,直到晚年,耳边仍不时响着这位教士高亢凄厉的声音。
萨伏纳罗拉的宗教改革不成功,得罪了教皇和平民,最后教皇下令,以伪预言家、宗教分裂者和异端的罪名,把他处以绞刑并焚尸,地点就在他焚烧过大量艺术品的市政广场。
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看法和争论,有人把他尊为圣者,有人把他当做宗教狂热者、疯子,还有人称他为宗教改革家,并把他列为人民起义领袖。总之褒贬不一。
上面这张画像是圣马可博物馆的展品,提到这位修士时一般用的都是这张画像,这可算是他的标准照了。下面几张照片分别是他在这座修道院时住过的禅房和房内的部分设施。据说临刑前,他就是从这里被拉出去的。
萨伏纳罗拉生前住在12-14号禅房,这里有简单的房屋设施和他留下的几件物品。
参观时遇到了一群来这里写生的学生,他们主要临摹的是米开罗佐的建筑。米开罗佐是布鲁乃列斯基之后 佛罗伦萨最重要的建筑师。
从圣马可修道院出来不远,是圣母领报圣殿。这个教堂初建于1250年,1444年时,由贡扎加家族出资,委托米开罗佐改建。这个门廊就是米开罗佐的设计。
金碧辉煌的中庭,左边有一架管风琴据说是佛罗伦萨最早、意大利第二古老的,教堂内也有许多名人壁画,由于不是事先计划安排的,所以匆匆一瞥,什么都没仔细看就出去了。
圣十字教堂是佛罗伦萨很值得去的一个地方。
教堂门前,矗立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雕像。
雕像下面拿着盾牌的狮子。
售票处排队的人不多,12欧元票价对这座教堂来说太物有所值。
圣十字教堂被人们称作佛罗伦萨乃至意大利的先贤祠,这里的地下和两侧墙壁上分布着许多名人墓。不仅墓主人赫赫有名,这些墓的设计和制作者也是当时有名的雕刻艺术家。
伽利略(1564-1642),著名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生于比萨,一生饱受教廷迫害,直到18世纪,他的遗体才被迁葬到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此次迁墓过程中,他的三根手指被取出送到佛罗伦萨伽利略博物馆。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最伟大的艺术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在罗马去世,罗马方面曾希望把他葬在圣彼得大教堂,但他的侄子尊遗愿偷走遗体运回他的家乡佛罗伦萨。人们给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瓦萨里设计了这座陵墓,米开朗基罗下面的三座雕像代表了他的三大才能,从左至右分别为绘画、雕塑和建筑。
但丁(1265-1321)的衣冠冢。诗人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开拓者,“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第一位诗人”,《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但丁是佛罗伦萨人,因政见不同,被逐出家乡流落他方。他在拉韦纳去世后,葬在那座小城(见自驾博客拉韦纳)。佛罗伦萨后人希望让诗人魂归故里,拉韦纳当然不会同意。佛罗伦萨只能在这座圣十字教堂为他建了这个衣冠拉冢。
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他的代表作。这座陵墓设计成拉开幕布的舞台,一个女子靠在石棺旁,好像在聆听作曲家的音乐。
马基雅维利(1469-1527),他所作的《君主论》非常有名,是包括希特勒和拿破仑等政要手中的必读书。
乔万尼.巴蒂斯塔.尼科里尼(1782-1861),意大利统一运动时期的诗人和剧作家。墓中的雕像《诗歌女神的自由》与法国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相似。
吉诺卡波尼(1792-1876)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这座墓的墓主人不出名,但它的雕塑者《天使报喜》却是大名鼎鼎的多纳泰罗,他在这座雕塑上还运用了烫金手法。
设计制作了佛罗伦萨大教堂洗礼堂《天堂之门》的吉贝尔蒂也葬在这个教堂的地下,可惜我没找到他的墓碑。
教堂主祭坛



损坏太严重了。


乔托为佩鲁齐礼拜堂所做的壁画是另外一个题材,描写了圣约翰和施洗者约翰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