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上)

(2009-04-03 09:02:06)
标签:

碧霞元君

碧霞祠

泰山老奶奶

泰山姥姥

旅游

分类: 千里河山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天街最东端,石阶之上,云雾缭绕之中有一处巍峨庄严的古建筑群,此即碧霞祠。祠内供奉的碧霞元君

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女神。碧霞元君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

母”,民间则亲切地称之为“泰山老奶奶”。老奶奶的起源很早了,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太平御览》

引《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黄帝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

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这

位人首鸟形的女神虽然名称不断变换,但始终就没有离开过泰山,宋代以后,碧霞元君的称谓才逐渐固

定了下来。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关于人首鸟形的神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现代考古研究和大批出土文物证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

代,已有发展到智人阶段的人类在泰山地区生息繁衍。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

经过夏、商、周三代,终于融为了一体。闻一多曾说过:“黄河中上游部落的集合图腾为龙,与中下游

的凤(鸟)相结合,于是龙凤呈祥,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族。”而其图腾“鸟”,这位神通广大的女神,

据学者考证,后来就演化成了西王母,“西”字在此不是指方位,古代“西”同“栖”,是鸟栖在树上

的意思。再后来,出现了女神碧霞元君,但其源头可以上溯到远古神话。泰山学者袁爱国先生指出,西

王母与碧霞元君的信仰之间有着密切的承接关系,可谓深富见地。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但是,进入父系社会后,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泰山成了封建帝王封禅祭天的圣地,当然不会允许一

位女神来做山神爷。于是,经过长期混乱,终于树立起一位东岳大帝。但是泰山女神并没有被忘记。

宋真宗封禅泰山时,便又将这位女神请了出来,因为宋真宗曾拉出了黄帝来做赵家的祖宗,而这位泰

山女神当年曾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所以自然也可以帮助黄帝的嫡亲子孙摆脱困境了。然而,“天仙

玉女碧霞元君”的封号究竟是谁加的,却还是一个迷。宋代的史书《宋史》、《文献通考》等,对宋

真宗封禅记述甚详,但均未提到给泰山女神加“碧霞”的封号:明代的各类著作中,多有提及泰山女

神的,但也未说明何时加封。一直到了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始称宋真宗东封泰山,

“命有司建山祠安奉(女神),号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不过这大概只是后人借皇帝之

口来给泰山女神加一个灿烂的桂冠。尽管如此,碧霞元君还是被民众接受了,她最终取代了东岳大帝,

成了百姓心目中的主神。清代福格的《听雨丛谈》说:“礼岱者皆祷于泰山娘娘祠庙,而弗旅岳神久

矣。”泰山地区还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泰山老母与老佛爷争夺泰山,约好以先到者为胜,老

母为女子,当然跑不过佛爷,但她小施智慧却成了胜利者。老佛爷不甘心失败,气得拔光了山顶上的

树。这个故事的表层含义是解释泰山山顶上为什么没有树,而深层含义却表达了民众对泰山老母的信

仰与喜爱。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等学者对北京郊区妙峰山碧霞元君庙会调查时,再一次印证了碧霞元君这位泰山

女神的信仰肇始于原始社会中的女神崇拜。千百年来,生活在黑暗与苦难中的黎民百姓,面对残酷的现

实,在长期的精神压抑中日益强烈的恋母归根心态,特别需要一个有力的偶像来作为精神的依托。碧霞

元君就担任了母亲神的角色,获得了民众的广泛信仰。明末著名散文家、游历甚广的张岱就曾不无惊异

地说:“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为四大部洲所无”(《琅琊文集•岱志》)。明万历二十二年

(公元1593年),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宫碑》中说:“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

而犹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问故,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

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

愿,而神亦靡诚弗愿。”——为求元君而奔波几千里,赶马的鞭子秃了,脚下磨出老茧仍不止息,——人

们祈求于泰山女神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困扰的问题,而这位女神庇护众生,惩治强暴,皆能如其愿,获得

了百姓深深的爱戴,其祠庙曾遍布于全国各地。今天,泰山女神仍高居泰山之巅,享受着善男信女的香

火,召唤着去乡离国的游子,仍在一如既往地为泰山增色。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泰山老奶奶”与碧霞祠 <wbr>(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