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田野餐桌品味文化山河——打开《时光的甬道》

(2017-04-24 13:06:57)
分类: 书乐杂文
    拿到这本《时光的甬道:12个小地方的人类学饮食笔记》时,封面并不亮眼,但是一翻开就有点惊喜,一来书中全是彩页,图文配合方便阅读;二来开篇的一页“时光美食地图”脉络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很对我胃口。
从田野餐桌品味文化山河——打开《时光的甬道》

    让我最初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是作者洪震宇,作为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硕士,当过多年财经编辑和时尚编辑,转而来写关于美食的书,会有什么新意?网上找到他被采访时候说过的一段话,深以为然——“可能我不是跑美食出身的记者,而是念社会学跟人类学的背景,思考食物会从族群、地理、风土民情出发,甚至想了解食物跟历史文化的关联,人类学大师李维史陀说:‘食物不只是食物,而是值得申索之物。’食物从生的变熟的、从平淡变美味的过程,拥有农业、文化与历史的演变,是非常迷人的文化过程。”
     作者常说自己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这本书他选了12个小地方来进行讲述,不仅讲当地的美食和地理,讲得更多的是美食制作人的经历故事,甚至追溯到更远的民族变迁与文化特色。本书的台湾版原名叫《风土餐桌小旅行》,相比而言,我觉得大陆版的名字更加贴切。
从田野餐桌品味文化山河——打开《时光的甬道》

     书中写当地的美食,都能感受到食材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比如丰滨人、比西里岸人、贡寮人,都生活在海边,作者会去描写他们如何追逐着海浪采海菜、捕捉飞鱼、晾晒金色的石花菜……还会提到当地居民认为大海就好比冰箱,每天都可以从海里“拿东西”,但同时要懂得节制。写六龟人的时候,会写到走在山野里,当地人砍下路边做扫把的山棕,很快剥出甜嫩的山棕心给他品尝。还有在夜晚中走进都兰的森林,会看见独特的飞鼠,身旁的树皮是天然的口香糖,沿途采集的龙葵、佛手瓜,就可以当作翌日清晨的美味早餐。写池上的时候,介绍这里位于中央山脉与海岸线之间,高山云雾缭绕,水好稻米也好。当过修飞机的工程师、厨师的阿翔移居这里,起初农活儿做得不好,但是也自得其乐,后来开了美味的家宴料理,特色菜以各种米食为核心加工调制。
    从田野餐桌品味文化山河——打开《时光的甬道》
    既然是关于美食的书,书中提到不少食物都让我垂涎,同时作为一名四川籍吃货,总能想起相似的味道:石头火锅,将烧好的滚烫石头放入锅里,鱼虾螃蟹很快都熟了(想吃四川火锅了);池上农家的大块猪肉加珠葱,觉得珠葱很像四川的藠头;香蕉花生糯米饭,想起家乡的糍粑;南屯人的麻芛(黄麻的嫩芽)熬粥,有着滑滑的口感,觉得很像四川的冬寒菜;糯米露制作大满酒,顺带做出酒糟饼,彷佛家乡的醪糟;提到陈大姐家的泡菜,想起各种四川泡菜和白菜腐乳,开胃爽口;还有国姓人家的神仙黑猪,各种卤味拼盘,顿时太馋家乡春节的腊味拼盘了……食物真的像是文化的通关密码,通过唇舌之间的咀嚼检验,吐出一声“芝麻开门!”,那些身世的奥秘就流泻而出了!
    
     相比美食,那些和食物相关的人的生活故事同样让人着迷。就像作家钟铁民家,祖辈从广东来到台湾,他的父母年轻时私奔到沈阳,然后迁居北京,之后回到台湾,最后定居美浓。因为他家里的常有朋友来访,妻子厨艺也跟着婆婆练出来了,钟家餐桌上的客家大封,满满的都是原乡的记忆。还有从嘉义移民到甲仙的人们,无论是赖大哥载重的龙须菜(佛手瓜幼苗,想起四川的各种瓜尖儿了,清炒就很美味),还是素琴夫妇栽种甘蔗、熬制黑糖……食物里承载的都是满满的乡愁。
从田野餐桌品味文化山河——打开《时光的甬道》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不少关于民俗和文化的内容。书中记载了池上胖阿婆的动人歌声;丰滨人练习宝抱鼓的少年;一顿从上菜到吃完不超过四十分钟的流水席;美浓满年福的祭奠(有着美味的咸粥和猪脸颊肉);衣着特色的卡拉卡拉富人的传统河祭、河边飘着螃蟹旗(螃蟹类似他们的图腾)……风土人情娓娓道来。
     另外,作者涉猎广泛,讲述时的佐证观点从各类书中旁证博引信手拈来:古老的《诗经》、《百年孤独》、《生命的寻路人》、东坡《猪肉颂》、几米的漫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法国人类学者《忧郁的热带》、清代《台海历槎录》……很多书别说看了,听都没听过,从一本美食书里竟然看到了如此大的差距,感慨自己还是读书太少!
从田野餐桌品味文化山河——打开《时光的甬道》
     值得一提的书中还提及日据时期对台湾的各种影响。例如被称为历史窗口的本内鹿,从“大关山”事件后,布农人反抗失败,被日本警察强迫迁往都兰;因族人深深怀念故乡,曾当过记者的历史学硕士阿力曼在台东都兰山白榕森林里建起了原生态的森林博物馆,让游人通过简单的辅助去最大限度的感受森林。在溪流边的大石头旁歇息,食物是用炭火烤山胡椒腌过的山猪肉,饮品就是“猎人舒跑”——一种用土肉桂、甘蔗、老姜熬制的茶。作者还探访了清流部落,这里是《赛德克巴莱》所在之处,现在都是稻田,种植川中米。记得那部5小时的电影看得我颇为震撼,还特意找了4小时的拍摄纪录片来看,不想在此书中与它重逢。
      历史上这段时期有太多血泪记忆,至今有老人聊天还用平铺密语(当初是为了防止日本人听懂),但书中的两个小细节却让人感情复杂:作者在雾露山里遇到两位70多岁的日本老妇人,来寻访昔日的布农人小伙伴,她们是当年驻扎的日本警察的孩子。雾社事件后有清流部落的居民救过日本5岁男童并送了回去,他成人后回台湾寻访恩人,救人者却不愿相见。
从田野餐桌品味文化山河——打开《时光的甬道》

      话题似乎说得太远了……从美食到文化和历史,这本书就是如此,不经意间让人的思维发散开去。还是回头看书吧,跟着作者的笔触,从田野餐桌上去品味文化山河。最贴心的是——书中提到的各家美味餐馆,作者都写出了详细的名称地址和电话,方便大家前去寻访!最后,如果要说意见,就是第146页,山茼蒿与龙葵的文字和图片写反了,再印刷时更正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