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读《我想住在北海道》

这是日本的一家杂志社出的书,写北海道那些移居来的人们的生活故事,图文并茂,内容鲜活。
如果只看前三分之一,像极了民宿与咖啡厅等的旅游指南,位置,价格,特色,店主……都一一详细道来。中间三分之一讲述移居者的故事,农民、手工艺者、画家……各自精彩。后面的三分之一,讲述如何建造环保温暖的住宅,还有对北海道短期居住项目。半天时间看完,感觉很有层次感——如果说开篇的感觉像在云端的彼岸恣意飘飞,那么结尾便是落在地面的此岸推进行动并复盘思考。
有流浪艺人在经历过漫长的摩托骑行后,驻足北海道,开起了民宿,还经常参加小型吉他现场演出……
有喜欢户外玩雪的索性留在北海道,带客人滑雪,带孩子玩雪……
有浪漫的小夫妻结束环球旅行后选择来这里开民宿与咖啡厅……
有马术教练来这里定居,开了餐厅还建了马术俱乐部,餐厅的食物都是牧场的气息……
最喜欢的一家民宿是“星之宿·天空色的种子”,我承认,这个名字瞬间打动了我,更打动我的是店主一家与客人挥手告别时真挚的笑容。
这部分的介绍就像是漂在云端的彼岸,或许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角落,开着一间特色旅舍、咖啡厅、书店、花店……与世无争,诗酒田园。
再往下读,便是交织着此岸与彼岸的生活故事了。
这里有很多画家,画阳光画针叶松画番茄画田野……一切都变得很慢,一天画不完,第二天再来……
这里有很多手工艺者,他们有来这里制作陶器、漆器、乐器、玻璃制品……安安静静地用心打造自己痴迷的器具,在这样一个远离了现代化工业流水线快节奏的地方:
然而生活又是如此现实,可能一场大火烧干净了即将开张的店铺,来这里当农民要学习各种农业的技术适应繁重的劳动,还有的因农场收入太少不得不同时烤面包出售补贴家用……
选择移居到北海道,更多的是选择了自己内心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接纳这种方式下与城市生活不同的辛苦与快乐。
很喜欢书里的提到的“荒野盛宴”,在物质相对贫瘠的地方,内心却更加丰盈。
继续读后面的三分之一,感觉是踏踏实实站在此岸了,考虑如何建房子才不会冷,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启短期居住项目。
书里提到采用地热以及太阳能来作为取暖的能源,详尽到把示意图都画出来了: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提到“无暖气住宅”,说白了就是把墙壁加厚做好隔热,尽量让室内冬暖夏凉。看见厚墙壁的一瞬间,想起藏式建筑来,厚厚的墙壁上窄下宽,建筑学上好像有个词叫“收分”。
书最后提到的几周短期居住的项目,或许更适合大多数人,身处此岸,心向彼岸,没有足够的勇气离开现有的生活,那么就用一个短期暂住,穿行在此岸与彼岸之间吧。
话说这书又种草了——我想去看看北海道……
如果去的话,也想看看这些特色的店,于是翻开地图,忽然意识到,北海道地区面积约8万多平方公里,大小介于浙江省(10万多)和宁夏(6万多)之间,书中的这些店散落于北海道各地,彼此间隔不近!远不是像集中在丽江或者鼓浪屿上,漫步转弯可到。提个建议吧:这本书要是能附一张北海道地图,把书里的店都标注在地图上,应该会很直观很受欢迎:)
附:读这本书的时候,常会想起大冰书中的人物,在那些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生活里,各自精彩。
也会想起内蒙的阿尔山和室韦小镇,某种气质上,和北海道异曲同工。
还有,看书的时候在听谢春花的《借我》(http://music.163.com/#/mv?id=5383219),忽然发现歌词很有些应景,推荐听听:
借我十年
借我亡命天涯的勇敢
借我说得出口的旦旦誓言
借我孤绝如初见
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
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
借我一束光照亮黯淡
借我笑颜灿烂如春天
借我杀死庸碌的情怀
借我纵容的悲怆与哭喊
借我怦然心动如往昔
借我安适的清晨与傍晚
静看光阴荏苒
借我喑哑无言
不管不顾不问不说
也不念
借我亡命天涯的勇敢
借我说得出口的旦旦誓言
借我孤绝如初见
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
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
借我一束光照亮黯淡
借我笑颜灿烂如春天
借我杀死庸碌的情怀
借我纵容的悲怆与哭喊
借我怦然心动如往昔
借我安适的清晨与傍晚
静看光阴荏苒
借我喑哑无言
不管不顾不问不说
也不念
前一篇:嗨,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