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乡记六) 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2007-08-30 00:00:00)
标签:

庙坝场

草席

外婆

灯草

观音

富顺县

分类: 云贵川渝
序:牵挂一个叫庙坝的小镇,难忘外婆的笑容,还有表侄女儿天真的容颜……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外婆家所在的小镇叫庙坝,也叫庙坝场。据说清代此处庙宇众多,加之地势平坦,海拔相对偏高,故而得名庙坝。位于富顺、隆昌、内江三县边界,后来商贸逐渐繁华而发展为集市,每逢农历一、四、七赶场,故取名庙坝场。现在位于成渝高速和内(江)宜(宾)高速的夹角之间,交通反而有些不便了。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庙坝一带盛产甘蔗,过去土糖加工坊云集,“熬械世家”不少,质量色泽盖过川南同行产品,年产销土糖上百万斤。外婆的爷爷就曾经开过糖房,后来家道没落,外婆少时主要帮人绣花。
小镇还特产草席,田里收获的灯草,通过简单的木编机一根根压起来,可以制作成草席,曾经年成交 50 余万床。小时候看表姐们打草席,两人一组才能干活,大约一百根灯草能织10厘米左右高的草席,一天大约能编一条半。草席初夏的时候睡着极其舒服,很喜欢灯草自然的味道。近年来打草席的已经很少了,出去打工的倒是越来越多。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看看小镇上我熟悉的“农家院子”吧,里面都是百年的老屋,院子前的这口堰塘也至少也有百年的日子。母亲小时候就曾在此落水,后来被一个拾荒的老人救起来,差点没了性命。塘边的石阶上常年有人洗衣服,洗菜……这口堰塘是这一带很重要的生活用水。小时候看表姐打草席也是这个院子。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曾经在外婆家借读过一年小学,再去看看曾经的学校。学校门口已经改叫自贡大安庙坝镇小学了,看起来好陌生,这就不得不细说庙坝的历史归属了:民国以前,庙坝场由内江、富顺、隆昌三县共管(交界地带,其实也是内隆富三不管),后来划归富顺县。富顺县原为古江阳县,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划出富世盐井及周围地区设富世县,也是千年的古县了,有一个古建筑文庙很出名。解放后,富顺县先后隶于泸县、隆昌、泸州、宜宾专区,83年划归自贡,所以庙坝也跟着不停的变迁。原来写信,地址都是富顺县牛佛区庙坝乡,直到两年前(2005年7月)自贡市行政区划调整,富顺县庙坝、牛佛、回龙镇划归大安区管辖,庙坝就变成了和牛佛并列的都属于自贡大安的镇子了。(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学校曾经是镇子上最大的郭家祠堂,后来给改成小学了。外公辈开始就在这小学教过书,母亲也在这读的书,后来考取了富顺二中(现在成了知名重点中学了)。我在外婆家借读的时候,也在这儿上学,那时候祠堂的正门和格局都还保存完好。现在翻修了新教学楼,只剩下这一口荷花塘还依稀是当年的模样。荷塘边斑驳的石门上还能看见富顺小学的字样,也算是保留了一点历史的归属吧。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绕了一个小圈,来到我曾经上课的教室(右下图),已经改做宿舍了。唯一不变的是教室前古老的黄桷树,这棵上百年的老树,看过了无数的人来人往,依旧郁郁葱葱。曾经在它脚下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儿,爬到大树叉上嬉戏,梦想自己能读很多书然后去很远的地方……如今这个女孩儿又回来了,回来看它,20多年的岁月流过,不知道老树还能不能认识我?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从学校回来,去往青石场,这是一个晾晒的场地。曾经住在旁边,早上胃口差,外婆就打发我先到这儿来跑步,再回去吃饭的时候特别香。这儿每年打谷子、晾晒粮食,还常常举办酒席。小舅结婚的喜酒好像就摆在这儿了,露天场地上满满摆了30多桌,挺壮观的。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从青石场下坡,就看见四舅家的鱼塘了,塘边的小房子是守鱼的鱼棚,晚上也得留人,以防有人来偷鱼(原来养狗也是看鱼塘守夜的,叫乌嘴和白二的两条狗非常敬业,白二曾经和偷鱼贼搏斗被砍了三刀,留下伤疤)。
原来常爱到这儿来划船玩,看大人们撒网捕鱼,别看鱼塘不大,但曾捕到过20多斤重的大鱼。四川是内陆,没有海鱼,主要的鱼类都是塘鱼:鲫鱼、鲶鱼、草鱼、鲢鱼等。我喜欢吃鲫鱼,尤其外婆煎的,说是吃鱼吃相料,所以调料味道做的特别好!我总是细细的把鱼刺都拣出来,吃得干干净净。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鱼塘旁边是水田,种植水稻。因为土地稀缺,所以水田之间的小路只留了一脚来宽,没走习惯的人很容易打滑踩到水田里去。今年天旱,没有及时抽水浇灌的田已经干得龟裂了,很担心会影响收成。四川人多地少,再收成不好,这么多人的口粮从哪儿来啊!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镇子里的青壮年都出门打工去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耕种这些土地的同时还要搞点副业,喂猪喂牛喂兔子,还有鸡鸭鹅,也忙得团团转。三姨就喂了一窝兔子,一个月下一窝崽,一对小兔子能卖5元钱。剩下的养大了吃肉卖兔皮,是很重要的一项收入。曾经有北京的朋友假兮兮的在我面前惊呼:“小兔子那么可爱,你们居然吃它,你们好残忍呀!”——“那是肉兔,养来就是为了吃肉的,难道给你当永远长不大的宠物不成?”我没理她,继续点一道叫“陈皮兔丁”的菜,有很多事情是彼此永远也无法明白的。顺便说一下,川办的这道菜做的非常好,不可不尝。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小镇的人都很能干,我说想喝豆浆了,三姨就泡了黄豆,去表姐家打成浆。表姐一边加水一边摇晃滤布,滤下来的是生豆浆,剩下的是豆渣,可以喂猪。生豆浆拎回来,上锅煮开了,舀起来就是豆浆,天然的淡淡甜味,很香,非常的好喝!我一人就喝了四五碗。剩下的豆浆点成豆花(用石膏),又有豆花吃了:)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在小镇住了两天,该走了,特别的舍不得外婆。站在外婆家门口,可以看见“舀鱼塘”村,这栋房子与竹林从我记事开始就一直是这个样子。看着它,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有我突然长大了……外婆也老了,连我的”碇杜儿都满地跑了,就让我记住她们的笑容吧,无论何时想起,都是那样的温馨:)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旁记:

回程买了一张自贡地图,赫然发现庙坝标注上了古镇,据说也是一个景点——顿时陌生起来!细细查看,原来镇子里有“葛仙山”,传为炼丹的葛洪成仙之际,在岩侧一大石土蹬出一个长 2 市尺、宽半市尺的“脚印”后而升夭,至今印迹尚存。这不就是“大脚仙”嘛!——据《富顺县志》载:“葛仙山,晋葛洪炼丹处。”其山势耸峭,崖壁间有唐、宋摩岩石刻,山顶寨堡尚存遗址。隔江对岸,是内江县境的龙门古镇,鸡鸣炊烟,此起彼伏,江边纤夫成行,常年不息,素有“白日千人拱手,夜点万盏明灯”之妙景——没错了,曾经去大脚仙游玩的时候看见过这个脚印,当时觉得此地临着沱江水,风光很美,想不到现在据说也要开发旅游了!

(回乡记六) <wbr>一个叫庙坝的小镇

大脚仙附近还供奉观音,香火很是旺盛。起到了观音生日的时候,更是人山人海。小时候胳膊上长毒疮总是不见好,外婆还去拜观音许了一斤香油,后来好了,和外婆去还愿,走了十几里路,当时觉得好遥远!现在回忆这些事情觉得更遥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