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犹记儿时书香

(2008-04-28 14:39:31)
标签:

感恩

父亲节

情感

分类: 书乐杂文
 
 犹记儿时书香
             ——感恩父亲节

    儿时对父亲的感情很淡漠,记事后就是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在阿坝山区生活,父亲远在异地工作,一年有限的几日探亲不能留给我太多的记忆。那时对父亲的长相都感觉模糊,还不及对他的钢笔字印象深刻。一来是因为那时通讯不发达联系大多通过纸笔信件,二来就是父亲的正楷字写的很好,每年都会按照我们课本上的生字表工工整整地镌抄在小字本上,交给我们用白纸覆在上面练字,有点类似写毛笔的描红。经年累月,范本积攒下了厚厚数页,每页密密麻麻200来字,现在想来都是父亲一腔爱意。
    除了信件,最盼望的就是父亲寄礼物了。每逢生日、儿童节什么的,父亲常常寄来包裹——礼物就是三两本好书,这足以让我和妹妹欣喜不已,欢天喜地乐上好一段时间。为了分赃公平还和妹妹达成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是谁的生日,这书谁就有优先选看的权利(另一人只好看挑剩下的,同时嘀咕几句:“等我过生日的时候……”);若是儿童节的书,谁先抢到手便是谁看了;所以那时在我和小妹的眼中,书总是要相互争抢的宝贝。后来工作后回家,整理书橱时找出一本《成语故事三百篇》,翻看扉页上是父亲熟悉的字迹:“祝XX六周岁生日快乐,爸爸”,儿时那些小小的期盼与欢欣重回心间,不由让人唏嘘不已。
    那时寄来的书大多是《365夜故事》一类,本来是供大人每晚讲故事的,但我和妹妹心急,上学识字会查字典之后,这些书都囫囵吞枣自个儿读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白雪公主小红帽之类的童话再也满足不了胃口,8岁儿童节那天,妈妈买回来了一套30册的《水浒》连环画,顿时如获至宝,将每本书都精心用牛皮纸包好封皮,然后慢慢细读,里面奇怪的姓名兵器名可没少让我查字典。还记得那套书花了8元钱,那时母亲的工资不足百元,想来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那套《水浒》文字简练绘画精美,陪伴我从山区回到内地,不料其中一本被邻居小孩借走后遗失,追寻很久终究不知下落,让我心痛不已,至今还能清清楚楚地记得丢失的那本是第11册,叫《清风寨》。从此图书再不肯轻易借人,剩余的29册翻阅多次,现保存家中,仍完好如新。
犹记儿时书香

    小学四年级随母亲工作调动回到内地,一家人得以团聚。让我们开心不已的是发现父亲有一个巨大的书柜——里面满满的都是好书!父亲是一个爱看书也爱买书的人,年轻时因经济有限,为了买书把烟酒都戒了,记忆中家里的书房只有书香从无酒气烟味。父亲很爱惜书,购买的时候细心挑选,看书皮是否干净页码是否残缺印刷是否整齐末了还要看书脊是否完好没被挤压;买回家的书先用厚白纸或牛皮纸精心的包上封皮,然后在封皮面上工整的写好书名,至此这本书才能开始看了。看书也有诸多规矩:看书前先洗手不能把书页弄脏,不许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不许躺着看书,不许折页角必须用书签,不许用力翻书留下褶皱,不许在书上乱写乱画,不许把书随处乱扔……总之,看过的书仍要干净如新。当时觉得就差看书前要焚香沐浴了,不过为了能看上书,诸多苛刻的条件都一一答应下来,倒也给今日留下许多好习惯。
    父亲最痛恨看书如同啃书——看完的书如狗啃过般残破,坚持只把书借给爱书之人,却也有遇到太爱书的人借去好书便爱不释手收藏起来,黄鹤一去,不复归还,父亲事后常叨念起几本好书,怅然不已。后来我每逢在北京逛书市,看着书山人海,猜想父亲要是来逛该会有多高兴,可毕业至今父母还未到北京来游玩过,不觉惭愧。
    快上初中的时候迷上了聊斋,可惜尽是古文无力萃读,每晚睡觉前便缠着父亲给我们讲鬼怪神仙。好脾气的父亲坐在床前,一边看原文一边给我们讲,我和小妹常常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父亲发觉后任我们酣睡,轻轻关门离开。等第二天起来,想到没听到故事结尾再缠着父亲晚上继续讲,就这样几乎听完了聊斋的精彩故事,什么婴宁、小翠、娇娜、绛雪……都是那时耳熟能详的人物。后来去访蒲松龄故居,走进狐仙园,不觉想起父亲在床前讲故事的情景,倍感温馨。
家里书多了,终于不用再和妹妹为某一本争抢,中学时代便成了读书的黄金时代。记得初二时,受电视剧影响,开始看《封神演义》,书是竖排的,还是繁体字,读得好不辛苦!好在父亲读过几年古书,遇到不识的字便把他当作“活字典”用,等到书读完,繁体字也认得差不多了。父亲古文不错,尤擅对联,曾经给单位撰写了一幅80字的长联,春节时被制成两条大红绸的竖幅,从办公楼顶直垂到底楼,特别醒目。我们每日来往都能看见,为此暗暗为父亲得意了好久。
    那时候,每当手中的书快读完时,我和小妹就开始东翻西找,总能再淘出几本好书来,于是欣喜地接着读。古代的诗词小说名著就这样一本本看完了,犹记得《三国演义》的毛宗岗点评版分外精彩。如今回想,才知道是父亲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陆续拿出书来,不动声色的放在外面,知道我们姐妹俩会翻箱倒柜找书看。妙的是,书籍都是父亲精心筛选过的,由简入深,由易至难,我们的阅读教育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后来看一个寓言,说自然界的动物比动物园里的更具生命力是因为它们总是处在饥饿状态,忽然觉得有点像当年的我和小妹——总是处在阅读的饥饿状态,若是如此,父亲真是煞费苦心。想想我和小妹自以为偷偷找到书时的窃喜,现在觉得倒有几分可爱。
    工作后,闲情逸致的书读的少了,案头常放的是实用工具书。每当外出旅行,天南海北探寻当地人文历史的时候,旧日印象又被翻将出来,才发觉知识往往源于中学时代阅读的记忆——真应该感谢父亲,那儿时的书香穿透岁月丝丝缕缕地传来,让我受益至今。
 
附1:
小学五年级在老爸指导下写的作文《公园夜景》发表在市里的《朝霞报》上,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开心异常:)报纸找不到了,当时收到的信还在(18年前的旧物啦!),稿费两元——那时候觉得自己一下子好富有啊:)
犹记儿时书香
 
附2:
小妹远渡重洋求学之前给家里配了电脑,老爸也与时俱进开始上网看新闻了:)
犹记儿时书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