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走进临港新区兼致厉家寨》(2)
(2019-05-22 14:56:36)
标签:
历史旅游情感文化 |
分类: 散文 |
4
厉家寨,为什么敢以“寨”命名,查不到确切的原由,百度上只是说,厉姓在大山东侧立村,西面大山巍然屹立,恰似一座山寨,故名厉家寨。但在古代,它是否做过军寨,这里是否发生过冷兵器的惨烈交锋?无从考证,但大山的巍峨,衬托得周围众山皆小,厉家祖人因此尊称它为盘龙卧虎的山寨,建国之初的历史翻过几页后,往日引以为尊敬的山寨,却成为村人发展生产的桎梏。
多少年了,那个“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歉”的写照,始终没能从山寨的石壁上摘下来,村里人在维系一日三餐的成本上,由此变得格外超重。纵是时移境迁耕者有其田,还是为换取餐桌上的那粒饭食,村里人用鸡啄米似的姿势,在三山五岭两河上拼命挖刨,终是无力改变“早上菜,中午糠,晚上稀粥照月亮”的惨局。
盘踞在鲁东南崂山-五莲山余脉里的山寨,没能让风水唱出村里人渴望中的丰稔主旋律,唱出的只是龙腾虎跃的血脉斗性、硬性、韧性的谣曲,在一代代村里人的胸膛里汩汩喷胀,直至涌起一轮圆圆的信念的太阳,伴随大山顶上每天的日出升腾。
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他们选出的“领头羊”厉月坤, 依靠集体的力量,向自然宣战,同饥荒抗争,与天斗,与地斗,用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铁锨,一只镐头,一根钢钎,开山劈岭,移河造地,沟沟峁峁间的集结交响曲响遍了山寨。一群“庄稼兵”真正地用茧手磨合的“冷兵器”,向“穷山恶水”展开了惨烈的交锋。
从互助组厉永池的谷子地里,发现了蓄水保墒靠深翻整地的金点子,修建深翻整平、培埂挖沟、倒流水的“三合一”标准梯田,一发不可收拾,填沟改河,整大田,炼就了“钢六队”, 闸山沟,修建水库塘坝,造就了“铁五队”,他打了的第一个漂亮仗。
当时的区委副书记孙成顺拿朱芦河西的成绩来激厉月坤,没想到厉月坤说,朱芦河西这个水库算不了什么,你看我的,我要带领厉家寨人干大的,凿通东岭、小岭、魏家岭三道岭,修成四座连环水库,迫使竖水横流,把洪水送到寨子河,再劈岭填平两条大沟,整地造田。
他说干就干。数九寒天,天寒地冻,没有机械,没有炸药,“庄稼兵”全凭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鐝头、一张锨,车推人抬,一锤一錾进行施工。当时地冻得像钢砖一样硬,一鐝刨下去就是一道白印子。有时鐝头刨断了,就让工地上的铁匠修好了接着干;手被震裂了,鲜血染红了鐝把和锨把,也不下战场。
“修成暗渠一条龙,河边引水爬东岭”,“把地下水挖出来,把河里的水引出来,把天上的水蓄起来”。厉月坤的话着实把一些人吓了一跳,有迷信思想的少数人说,厉月坤胆大包天,敢造龙王爷的反,破坏脉气要遭难,他在山岭地打井能打出水来,我就能在大山顶上掘出个渊子来。
厉月坤没把这些人的话放在心里,带领村民在小南湖打响了向大自然宣战、挖井砌渠的战斗,建成了一条宽四米、深四米、长八百米的暗渠兼引水沟,把大山河的水引过来,上边种地,下边淌水。同时沿渠砌了七眼井,天旱时用水车把暗渠的水提上来浇地。
解决东南岭和小南湖的灌溉问题,迫在眉睫,厉月坤又在大山河的九龙石段又摆开了战场,截潜流,把大山河拦腰斩断,开一条沟把沙挖出来,再填上黄粘土压实,把水从地下逼出来,建成了一座地下水库,当年就使东南岭和小南湖的五百多亩地浇上了水。
春秋十度, 深翻整地,修地下暗渠,打连环井,迫使竖水横流,西土东调,围山造河,修龙潭水库,大战葡萄山,修龙门水库,整三化园田,绿化荒山荒滩,厉月坤用心空高挂的太阳点亮信念的火炬,伴着大山顶上的一次次日出而升腾。
太阳西下,阳光正好。我和同学站在大山顶的望海楼里,春风习习,远眺七十里外的岚山头大海,映入眼帘的是蓝色的海天一线,近看山下是一片片葱绿的马尾松,一层层平整的梯田,一座座银光闪闪的大小水库镶嵌在山间……我蓦地一想,这多么像厉月坤面部后来比三山五岭两河还充满沟沟坎坎的写意啊。
5
在大山脚下开挖修建了长十二华里干渠的那年冬天,全国劳模陈永贵和大寨铁姑娘队长郭凤莲率山西晋中地区参观团再次来到厉家寨参观学习,他们称厉家寨是大寨的老师。在水库工地上,大寨铁姑娘队的队长郭凤莲和厉家寨铁姑娘队成员厉建荣同拉一辆车,同推一块石,同砌一条渠,充分表现了郭凤莲的铁姑娘风采,也为厉家寨铁姑娘们树立了榜样。
厉家寨和大寨一样,它不仅仅属于一个县域,一个市域,一个省域,它是中国的厉家寨、中国的大寨。时隔四十三年,莒南县委的张凯书记提出了“两寨联合”的思路,搭建一个平台,以大寨带动厉家寨,重新弘扬和发挥厉家寨精神,以优良的传统鼓舞人心,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莒南县组成考察团专赴山西大寨考察学习,开展了“学大寨再创好例,结对子共谋发展”等一系列合作活动,并签订合作发展协议。郭凤莲和昔阳县领导于四十四年后再次走进厉家寨。两个闻名全国的红旗村庄,第二次将手握在了一起,再次开创了“两寨携手,再创辉煌”的新格局。
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强联合更是如此。罗兰说:“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成功,固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我们发现,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别人的合作。一个人如果只知有己,不知别人,那么他努力的成绩,会在别人的反对或制肘之下被抵消。”人和人尚且如此,两个地方更需如此。
“两寨”再次握手,诠释了罗兰的名言,在包罗万象、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 个人的力量从来显得渺小,如一滴水微不足道。而要实现一滴水的价值,在中国人看来只有找到它固本的家园,融入整体的大河才不会干涸,一滴水想要在黄土地上独自飘浮,怎奈不被季风蒸发?
我坚定地相信,在大灾大难面前,“两寨”人之所以多次携手合作,是因为找回了自立的精神靠山,找到了自重的力量源泉,阐释着“一滴水折射太阳”的价值认同。“两寨”是血与火铸就的品牌,也是国人骄傲的品牌,或许厉家寨这个“老师”认为,它这个“血与火”的品牌,有着令国人骄傲的目标,这个目标又是一个厉家寨独自不能做到的惊世伟业,迫切需要伸出手来,携住品牌足够大而又志同道合的另一个“寨”伸过来的手。
这大概是我和同学登上气脉山顶的六角文昌阁,漫步凤凰广场,在“有凤来仪”的雕塑前,放眼绿丛中飘悬于村寨周围的三山五岭两河,从内心涌动起的最贴切的感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