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在这个众人都开始上班的日子,我和迅哥踏访了位于河北下花园一带的老龙背,该段线路为当时京张铁路第二难,工程难度不亚于关沟段。詹天佑先生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中的三十六至三十七页中提到:
“第九段路线自鸡鸣驿南橛号4410号起,至响水堡东橛号4870号止,长约26华里;
其间峰回路转,河水湍流,测勘路线惟有循崎岖之山坡,遵洋河之险岸耳;
是以绕鸡鸣驿山嘴,转折而北,经佛爷洞以达下花园;
建筑站厂,以存车辆;
更由此处出支路,以转输鸡鸣山煤矿之煤;
由是而金龙口、上花园、蛇腰湾、老龙背等处,悉皆劈石填河,沿山敷轨;
每当伏,雨水发,怒涛汹涌,卷石拔树,工程艰巨不减第四段之关沟也。”
我们初八早晨乘坐北京北-张家口的7115次列车前往老京张的下花园车站,探访金龙口、上花园、蛇腰弯、老龙背等地。7115次难得正点,准时到达了下花园车站,因为7115列车在春运期间缩编为5节车,并且从下花园有不少上车的旅客,车上本来就塞的满满的,车下又有好多人,花了好长功夫才上去,所以导致7115次又晚点了...我们下车后先探访了下花园的折返段与老水塔。老车库显然是当年修筑京张时候的产物,只不过是另当仓库使用了。下花园一共有两座老水塔,一座与西直门的水塔差不多,另外一座比西直门的高出不少,样式也相似。
探访过后,我们开始沿着铁路走向目的地——老龙背。我们先路过了一座十八孔的老桥,叫做金龙口桥,虽然整座桥不是很长,但是是由18座小桥墩支撑起来的。我们在金龙口拍了一趟N216,双机4C牵引的红皮车,非常漂亮。随后我们沿着铁路继续前进,到上花园附近,我们看见路旁的一些老树非常有意思,大概是和京张铁路同龄的大树吧。此时刚从关沟翻山越岭过来的1455次缓缓的驶过来了,机车是南口的DF4
3649,很亲切。在上花园那里有个采石场,专用线是从上行线引出的,属于下花园的专用线,若是调车机去那里调车还先得逆向行车一公里,才能进入专用线。在上花园那里还有一座老桥,是曲线桥,12孔,在那里看见了双机大8K过桥,很壮观。过了桥是一个大弯道,我们在那里领略了N213的风采。随后铁路从上花园到蛇腰弯两旁都是田地,远处是洋河河谷的大山。我们不知不觉中,走到了经典的地段之一——蛇腰弯,这段线路是沿河修建,纪略上描述“悉皆劈石填河”所以线路一旁是湍急的河流,一旁是峻峭的大山,可想而知工程难度有多么高。我们在149公里处,也就是蛇腰弯拍摄了京包经典——43次,43过去后,我们继续前往传说中的老龙背。
京张铁路第二难就在这里,因为河流拐得很突然,而且“U”形河谷的“U”里面都是大山,这边的山还都是含有铁矿的石头山,按照当时的技术,开凿山洞是比较困难的,并且这种土质是比较难以开凿山洞的。所以詹天佑就想方设法把山劈开,增加几个小曲线半径的弯道,使铁路通过了这里。建国之后为了修复线,并且把这段线路取直,所以废除老线,修新线,在这里开凿一个隧道,叫做老龙背隧道,也叫做150隧道。150的含义是这里位于京包铁路150公里处。老龙背那里的山上竟是酸枣树,我在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被酸枣把手给扎了,两个刺都扎了进去,把虎口那块皮都挑起来了。而且那个刺还带钩儿,愣拔还拔不出来..我随身带着把小折叠剪子,让迅哥帮我把刺剪断了,慢慢才弄出来的。留了一些血液,伤口愈合了,不过那个小钩儿还在皮里,回家我又用针挑出来的。
我们继续走了4KM到了辛庄子车站,准备乘坐7116次回京。7116次正点应该是16.05到达辛庄子车站,16.15左右听见电台里喊沙岭子东站7116次的联控,16.20左右听见宣化的一个货车的联控,宣化车站让货车鸣笛通过,说站台上全都是人.....我们等到16.25车也没来,后来好心的站长告诉我们不要再等那车了,上公路坐汽车去下花园、沙城再想办法。7116这两天人特别多,张家口就满员,张南、沙岭子就已经超员了,上都上不去,连职工也只能在行李车凑合待会儿。我们又徒步了2-3KM到了110国道上,坐张家口-沙城的中巴车去沙城。到了沙城吃完刀削面,我们等着22.06到丰台的K258次,沙城站公告,19.30开始卖票,结果19.45才打开窗口说了一句:“K258超员,不卖票....”早就预料到会这样,我们就抄小道进了沙城车站,258晚点10分钟进站,20.09才过来,车上人满为患...我和迅哥是幸运的,挤上去了,站了挤两个小时,最终正点到达丰台车站。到了丰台,我俩一块儿打车回家,回想起这天的经历,还是很美好的!
加载中,请稍候......